顯示具有 就是愛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就是愛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冬節圓仔



冬至,因為寫作冬「至」,所以通常逐家將伊理解作冬天「到位矣」的意思。其實,冬天自立冬彼工開始就到位矣,佇遮的「至」代表「至極」,也就是日頭離咱北半球尚遠,寒天到冬至算是到尚顛峰的時陣,閣來日頭就會對南半球閣沓沓仔返來北爿。

我自細漢聽大人講冬至,從來毋捌懷疑過伊的漢字可能毋是即兩字。一直到幾年前,知影有人寫做「冬節」(tang-cheh),才自安呢改過來。不過,我一直猶有梟疑,因為阮兜唸出來的音實在是較像「冬祭」。到底即工是毋是唸作「冬祭」(tang-chè)雖然猶無確定,但是冬至確實是一个「冬祭」的日子,即工尚重要的是祭祖,也就是咱白話講「拜公嬤」,拜公嬤的時就愛拜圓仔。



《台灣通史》講「臺人以清明為春祭,中元為秋祭,冬至為冬祭,各祀其祖,必誠必腆。」即工拜公嬤有一个原因,因為照周朝的曆法,十一月是正月,冬至是過年,到漢朝以後雖然閣改返來以一月為正月,但是古早的冬至過年風俗一直保留落來。所以彼當時冬至愛互相慶賀,愛拜祖先、甚至愛摒掃厝內,一切和過年仝款。後來就有一句話講「冬至大如年」。遮个古早歷史雖然已經離咱真遠矣,但是咱嘛有保留其中一項。自細漢咱呷圓仔,大人就講呷冬至圓會加一歲。彼就是因為冬至是古早的過年,過年本來就愛加一歲。 





佇中國,南北的風俗攏無相仝。北爿人過年過節較時行呷麵食,像水餃、扁食彼類的。咱南方人就呷較濟米食,像糕仔、粿仔等等。冬至用秫米去挲圓仔,圓仔生做幾若款。有尚簡單的紅色、白色的細粒圓仔,煮甜湯。有人講紅的是金,白的是銀,一碗圓仔有紅有白,就若像歸碗的金銀財寶。若是客人的圓仔,平仔用細粒圓仔,但是芡油蔥、香菇、茼萵落去煮鹹湯,湯頭用料有夠澎湃。我尚愛呷的是包āⁿ的大粒鹹圓仔,煮湯的時加寒天大出的茼萵、菠菱仔,足芳足好呷。不過,即馬電視廣告的包塗豆、麻仔彼款甜āⁿ的大粒圓仔,我懷疑毋是台灣在地的冬至圓仔,可能是1949年以後才對外省傳入來的。我<span>phián冊的時有<span>phián著清朝蘇州的冬至風俗,講是包āⁿ大粒的是拜祖先用的圓仔,細粒沒āⁿ的才是拜神明用的,但是台灣若像無分佮遮爾仔清楚,雖然古早可能有分嘛無的確。





台灣以早的冬至,尚工夫的是做一款「菜包」,外口是粿皮,內面包菜脯米仔佮肉(即馬真濟人給即款食物叫做「客家菜包」其實無正確,菜包毋是干焦客家人呷爾爾)。另外嘛有人用粿粞揉作豬、雞、鴨等等精牲的模樣,才閣用紅番仔米來點色,叫做「雞母狗仔」,這是一種祝願厝裡飼的精牲會當飼佮真大隻的意思。古早例,冬至圓仔挲好,就會去門、窗、古井邊、豬椆遮个所在,逐位攏粘一粒圓仔,因為四界攏有神,門神、窗神、井神平常的年節沒人給怹拜,年尾冬節的時就敬怹一粒圓仔,算是感謝怹一年來的服務。




另外一種冬至圓仔的作用閣較趣味,冬至進前暝,圓仔挲好了後,少年媳婦會提一粒圓仔用炭火來烰,等圓仔受熱膨起來,看伊pit開的形是膨出來抑是naih落去來預測伊會生查甫抑是查某。不管是「雞母狗仔」,抑是用圓仔占生查甫抑查某,攏是向望新的一年人丁、六畜興旺。這當然佮現代人的生活無啥物關係矣,但是,若mai去想遐爾仔濟,干焦圓仔圓圓的形,就會當代表家人團圓,本身就是真好的意義。


明仔載冬至,祝逐家冬至快樂。冬至暝,你欲呷佗一種圓仔?



[華語對譯]




冬至,因為寫作冬「至」,所以通常大家將它理解成冬天「到了」的意思。其實,冬天從立冬那天開始就算到了,這裡的「至」代表「至極」,也就是太陽離北半球最遠,冬天到了冬至算是到逹最顛峰的時候,再來太陽就會從南半球再慢慢回到北邊。


我從小聽大人講冬至,從來不曾懷疑過它的漢字可能不是這兩個字。一直到幾年前,知道有人寫做「冬節」,才從此改了過來。不過,我一直還有懷疑,因為我家唸這個詞的音實在比較像「冬祭」。到底這天是不是唸成「冬祭」雖然還不確定,但是冬至確實是一個「冬祭」的日子,這天最重要的是祭祖,也就是我們白話講的「拜公嬤」,拜公嬤的時候就要拜湯圓。



《台灣通史》說「臺人以清明為春祭,中元為秋祭,冬至為冬祭,各祀其祖,必誠必腆。」這天拜公嬤有一個原因,因為照周朝的曆法,十一月是正月,冬至是過年,到漢朝以後雖然又改回來以一月為正月,但是古老的冬至過年風俗一直保留下來。所以那時冬至要互相慶賀,要拜祖先、甚至也要打掃屋裡,一切和過年相同,後來就有一句話講「冬至大如年」。這些古老的歷史雖然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但是我們仍有保留其中一項。從小我們吃湯圓,大人就說吃冬至湯圓會多一歲,那就是因為冬至是古時候的過年,過年本來就會增加一歲。 



在中國,南北的風俗都不相同。北方人過年過節較時興吃麵食,像水餃、餛飩這類的。我們南方人就吃較多米食,像糕、粿類等等。冬至用糯米去搓湯圓,湯圓仔形狀有好幾種。有最簡單的紅色、白色的小顆湯圓,煮甜湯。有人說紅的是金,白的是銀,一碗湯圓有紅有白,就好像整碗的金銀財寶。若是客家人的湯圓,一樣用小顆湯圓,但是用油蔥、香菇爆香,右茼萵下去煮鹹湯,湯頭用料十分豐富。我最愛吃的是包餡的大顆鹹湯圓,煮湯的時候加冬天盛產的茼萵、菠菜,很香很好吃。不過,現在電視上廣告的包花生、芝麻那種甜餡的大顆湯圓,我懷疑不是台灣在地的冬至湯圓,可能是1949年以後才從外省傳進來的。我翻書時有翻到清朝蘇州的冬至風俗,說是包餡的大顆湯圓是是拜祖先用的,小顆沒餡的才是拜神明用的湯圓,但是台灣好像沒分得那麼清楚,雖然也許古時候也有分也說不定。




台灣以前的冬至,最費工夫的是做一種「菜包」,糯米粉糰裡面包蘿蔔脯和豬肉餡(現在很多人將這種食物叫做「客家菜包」其實不正確,菜包不是只有客家人吃而已)。另外也有人用粿粞捏作豬、雞、鴨等等牲畜的模樣,再用紅番仔米來染色,叫做「雞母狗仔」,這是一種祝願家裡飼養的牲畜能養得很大隻的意思。古時候的風俗,冬至湯圓搓好,就會去門、窗、古井邊、豬圈這些地方,每處都粘一顆湯圓,因為到處都有神,門神、窗神、井神平常的年節沒人祭拜他們,歲末冬至的時候就敬拜他們一顆湯圓,算是感謝他們一年來的服務。


另外一種冬至湯圓的作用更加有趣,冬至前夕,湯圓搓好了之後,少婦會拿一顆湯圓去用炭火來烤,等湯圓受熱膨脹起來,看它裂開的形狀是突出來或是凹下去來預測她會生男或是生女。不管是「雞母狗仔」,或是用湯圓仔占卜生男生女,都是冀望新的一年人丁、六畜興旺。這當然和現代人的生活沒什麼關係了,但是,如果不去想那麼多的話,光是湯圓圓圓的形狀,就可以代表家人團圓,事物圓滿,本身就是很好的意義。


明天冬至,祝大家冬至快樂!冬至夜,你要吃哪一種湯圓呢?

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冬至:不能沒有你



冬至不能沒有鹹湯圓。DSCN2740

鹹湯圓不能沒有茼蒿。




煮鹹湯圓不能沒有我媽。



吃這人間美味不能沒有斷面圖。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也是我家的餐桌:烏魚米糕



推薦north新書:島嶼的餐桌: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

寫部落格幾年,我最珍惜的除了是認識許多好朋友外,還有就是在某些話題的一來一往討論中,發現的新事物或是成就的具體行動。日前網友North出書,在《島嶼的餐桌》書中幾處蘊藏了我們對幾種飲食習俗討論的結果,讓我也感到具體參與的快樂。我雖自許為考證派廚師,讀了north旁徵博引的新書,卻不免要為自己很業餘、很隨興的考證而感到臉紅。可以這樣把家常菜的歷史娓娓道來,又沒有掉書袋的枯燥,這是我覺得north的文字最有魅力的部分。

承蒙North贈書,一直想寫篇文章來推薦一下,但文思枯竭,秃筆不順,才想了個取巧的方法:趁這個冬令進補的時節,推出(也是)我家的餐桌的私房進補菜,借花獻佛。

先前North寫到青蒜烏魚這道菜時,我提起家中的烏魚米糕,她說她還沒聽過這種作法,所以特地寫出作法讓大家參考。


1. 烏魚切片,以麻油香煎至赤黃,取出魚塊。

2. 切薑絲入原煎魚鍋爆香。

3. 糯米浸半個鐘頭,瀝乾,入鍋與麻油、薑拌炒。

4. 將炒過的米與煎好的魚片,一層米、一層魚片放入電鍋內鍋,以酒、水各一半(比例可依個人喜好調整)淹過米,加一點醬油、鹽,用電鍋蒸熟。


講到這裡我插嘴問了一件事,從小吃烏魚米糕時總要專心致志,切忌邊吃邊閒聊,因為一不小心就會吃到魚刺。我問阿嬤為什麼不先把魚肉剔去魚刺再下去蒸米糕呢?阿嬤的回答很典型:"彼都老輩的人攏安呢做啊。"屘叔說,以前的人是在魚、米入鍋後,用筷子將魚肉搗碎,順便揀出大根的魚刺。但偶而仍然會留下揀不乾淨的魚刺,所以吃的時候還是要小心。現在當然可以變通,先剔去魚刺再下去蒸。

這道烏魚米糕應該是很有歷史的菜,因為屘叔又講了另一種前電器時代的作法,就是要憑經驗,在魚、米都入鍋後,再慢慢的添酒與水,待米吸飽水份後再漸次添加(聽起來像是義大利燉飯Risotto的作法),直到米糕全部燜熟為止。

這是最近閒坐時請阿嬤口述如何作烏魚米糕,再加上屘叔增補的作法,台灣資深主婦的食譜,照例是沒有參考份量的,請原諒。

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肥胖的夏日時光




對,天氣很熱。但當我趴在櫥窗前看著這冰櫃裡五顏六色的彩虹時,只覺得清涼愉快,希望像天際的彩虹,給人帶來微笑的盼望。

其實我們的主要目標是隔壁這家店,只是看到這麼吸引人的櫥窗,忍不住就停下腳步欣賞起來,讓唾液加速分泌。

要知道我不是甜點、咖啡迷,這地方能讓我一再光顧,除了它優雅、大方的裝潢外,當然還有細緻又美麗的甜點。



這叫巴黎花圈,中間的custard以芒果和檸檬調味,上面灑了檸檬皮,還有紅色的、圓圓一顆、吃起來像是胡椒的香料,酥皮上又有榛果類的果仁片,整體加起來味道層次很多,不是一般的泡芙類俗品。

一行人還點了下面這些品項。







這繽紛的三明治也很像彩虹,不是嗎?

因為還記掛著隔壁的冰淇淋,我忍著沒有點很愛吃的水果塔。閒聊八卦一陣後,我們又轉戰隔壁的冰淇淋店。



又因為有人職業病發作,連點冰淇淋都要作訪談,於是發現被我們一行公評為秀色可餐的老闆小姐,原來是隔壁甜點店老闆小姐的妹妹。而且還有第三個姐妹,下個月即將在冰淇淋店旁邊開一家服飾店。天啊!這家人真是我荷包的剋星!

這裡的氣氛和隔壁大不相同,甜點店大多是熟女出入,低調而安靜。進到冰淇淋店,一大桌的母子聚會,小朋友跑來跑去,尖叫聲、笑鬧聲不絕於耳,果然吃冰淇淋就是要這樣熱熱鬧鬧的啊。我們點了綠茶、桂花烏龍、巧克力、焦糖洋梨、森林莓果等口味。其中綠茶是我的最愛,森林莓果的甜酸適口,味道濃郁,絕對是下次去必點的口味。

吃了這麼多甜點,本來應該羞愧得低調離去,開始計畫明天起的減肥行動。結果我卻作了另一件更不可原諒的事。




車站前那家人氣臭豆腐滋味令人難忘,在我的聳恿之下,一個下午的氣質優雅,便在路邊攤的桌椅上,被這炸得酥脆、卡滋卡滋作響的臭豆腐給薰得煙消雲散。

這就是我頽癈的、肥胖的夏日時光。

感謝柏魚娘出借相片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菜頭糜



自從舊年聽說宜蘭正月二十天穿日呷菜頭糜了後,最近才第一擺家已作來呷。我毋是為著要呷目睭光,是因為聽講菜頭化痰,彼陣拄仔感冒佮真艱苦个我,家已想辦法來食療

頂一遍去宜蘭,我聽阮幫主的阿母講起,以早三姑六婆在樹仔跤話仙,有人都會招講:"明仔載二十來煮菜頭糜好麼?"哪是拄著立夏,嘛會相招來買麵乾,半年節都煮米苔目。一箍籬仔十一、二戶,逐家攏會相招來煮。

為啥乜愛相招?永過仔艱苦,米嘛少、肉嘛少,有當時仔有人厝裡沒米無想欲煮,厝邊都會講:「我个米借你,同齊來煮啦!」

這款个相招,予我聽著真溫暖。過年過節都是愛逐家同齊歡喜才有意思,若是恁家已一家煮佮真澎湃,厝邊仔soa青燈冷灶,無得tang吃,安捏家已嘛會感覺無意無思,敢毋是?

幫主个阿母講永過仔煮菜頭糜干旦用蝦米去芡,煮麵嘛是。我即个病人欲呷个,當然袂使相凍霜。我不但用蝦米,lam魷魚,絞肉、香菇去芡芳,菜頭剉簽了後,閣倒我个廚餘湯落去煮,煮到尾仔菜頭強欲融佮無khuainn,最後才加芹菜珠仔,呷起來就有軟有脆,kaukaukau真有料。

即兩工一直黑陰黑陰,若有一碗燒燒个糜來呷都感覺真享受。拄好看著Penlock north攏寫呷糜个文章,所以我即篇一、兩禮拜前都滾好(寫好)、keh佮抵欲冷个糜閣共捀出來thn̄g予燒,逐家相招來呷一碗嘛較心適。


[華文對譯]

自從去年聽說宜蘭正月二十天穿日吃蘿蔔粥之後,最近才第一次自已作來吃。

我不是為了要吃眼睛明亮,是因為聽說白蘿蔔化痰,那一陣子剛好感冒得很狼狽的我,自已想辦法來食療

上一次去宜蘭,我聽我們幫主的母親說起,以前三姑六婆在大樹下閒聊,有人就會來邀大家說:「明天(正月)二十來煮蘿蔔粥好嗎?」如果遇到立夏,也會相邀來買麵乾,半年節就煮米苔目。附近的十一、二戶人家,大家都會相邀來煮。

為什麼要相邀?以前生活艱難,米也少、肉也少,有時候有人家裡沒米不想煮,鄰居就會說:「我的米借你,一起來煮啦!」

這樣的相邀,讓我聽到感覺很溫暖。過年過節就是要大家一起高興才有意思,如果是你們自己一家煮得很豐盛,鄰居卻青燈冷灶,沒得吃,這樣自己也會覺得沒什麼意思,不是嗎?

幫主的母親說以前蘿蔔粥只有蝦米去爆香,煮麵也是。我這個病人要吃的,當然不能太寒酸。我不但用蝦米,加魷魚,絞肉、香菇去炒香,蘿蔔刨絲之後,又倒了我的廚餘湯下去煮,煮到後來蘿蔔幾乎融化到看不見了,最後再加芹菜末,吃起來就有軟有脆,kauNkauNkauN真有料。

這兩日一直天陰,如果有一碗熱熱的粥來吃就感覺很享受。剛好看到Penlock north都寫了吃粥的文章,所以我這篇一、兩禮拜前都煮好(寫好)、放到幾乎要冷了的粥也捧出來熱,大家相邀來吃一碗也比較有趣。

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

儉腸捏肚

過年時仔逐家攏呷大魚大肉,拄收假我就來寫即篇,毋是我刁工欲變鬼變怪,嘛毋是欲勸大家減肥,其實這个感想我已經想足久啊。

我認為儉腸捏肚即句俗語特別講个是呷物方面个儉。細漢个時陣媽媽煮飯阮佇灶腳鬥相工,撿蔥仔削菜頭,阮媽媽定定會伸手共我手中的菜刀、摳刀夯過去,教我切蔥仔个頭个時,愛切較偎蔥仔根彼爿,留較濟蔥仔白;削菜頭个皮愛較輕手leh,袂使削傷厚,按呢賰个菜頭肉才袂傷少。切包心白仔个時,菜心愛留起來,焢湯會較甜。所以自囝仔時,我就知影物件雖然細項,嘛是愛撿惜。

最近即幾年,我開始對呷物个典故、傳說真有興趣,真愛聽一寡仔人家手路菜个故事。我發見有真濟平常時仔煮个、呷个古早菜,攏真有儉、撿惜个精神。像進前佇north怹兜講起厝內吃肉粕仔个作法,肉粕/油粕就是piak豬油賰个粕仔,不管是thè呷亦是提來炒菜,攏是予真濟人懷念个滋味。

猶閣有中部人才bat呷過个麻芛,這是黃麻个幼葉,本來種黃麻是為著欲打草索仔、布袋,毋是將伊當作菜。但是佇經濟無好个時代,甘願真厚工共黃麻个幼葉nóa兼搓閣洗幾若擺,摻蕃薯、魚脯仔煮作麻芛湯,這敢毋是儉?

阮兜自一、兩年前開始,定定呷一出菜,就是煎虱目魚骨。即種虱目魚骨是予人撩去腹肚肉賰个,頂面猶有一寡魚肉,聽講別人買虱目魚骨是買返去焢湯,但是阮媽媽共提來煎佮赤赤赤,閣淋豆油、摻當歸落去煮,變作一出真落飯个鹹母。阮爸定定講起即出菜是偌經濟閣好呷,因為這虱目魚骨,本底是欲掞掉个,即馬竟然變作阮兜飯桌頂个主菜,這嘛是一種撿惜啊!

而且,大家有注意著否?个字型干旦差倒爿个手爾爾。欲儉就是愛逐樣撿啦。以早我讀一本食譜,頂面教人共削落來个菜頭皮、香菇蒂、蔥仔尾攏撿起來凍咧,等到欲焢湯个時就共掞落去,加減仔添一寡仔滋味。我不但有照做,順煞連湯嘛用雞骨頭落去焢。有一暝,我拄仔欲共彼个焢湯个物件ko起來,雄雄想著,我用來焢湯个物件敢毋是大部分个人攏欲掞掉个廚餘?若安呢講起來,我即鼎湯毋著變作廚餘湯?想到遮,我家已煞笑出來。廚餘湯雖然真歹聽,但是湯頭袂歹喔。


---------------------------------------------------
[華文對譯]

過年時大家都吃大魚大肉,剛收假我就來寫這篇,不是我故意作怪,也不是要勸大家減肥,其實這感想我已經想很久了。

我認為儉腸捏肚這句俗語特別講的是食物方面的節儉。小的時候我媽媽煮飯我在廚房幫忙,挑蔥削蘿蔔,我媽常常會伸過手來接過我手中的菜刀、削皮刀,教我切蔥的時候,要切得比較靠近蔥根的部分,留較多的蔥白;削蘿蔔時也要輕手一點,不可以削太厚,這樣留下的蘿蔔肉才不會太少。切包心白菜時,菜心要留下來,熬湯比較甜。所以從小時候開始,我就知道東西雖然小,還是要愛惜。

最近這幾年,我開始對食物的典故、傳說很有興趣,很愛聽一些人家拿手菜的故事。我發現有很多平常時煮的、吃的古早菜,都很有節儉、愛惜的精神。像之前在north他家講起家裡吃肉粕仔的作法,肉粕/油粕就是炸豬油剩下的渣,不管是單吃或是拿來炒菜,都是讓很多人懷念的滋味

還有中部人才吃過的麻芛,這是黃麻的嫩葉,本來種黃麻是為了編草繩、織布袋,不是把它當作菜。但是在經濟不好的時代,寧可很費事的把黃麻的嫩莖又揉又搓又洗好幾次,再加蕃薯、小魚乾煮成麻芛湯,這不就是節儉嗎?

我家自一、兩年前開始,常吃一道菜,就是煎虱目魚骨。這種虱目魚骨是讓人割去了肚腹肉後剩下的,上面還有一點魚肉,聽說別人買虱目魚骨是買回去熬湯,但是我媽把它拿來煎得赤黃,再淋上些醬油,加幾片當歸下去煮,變成了一道很下飯的主菜。我爸爸常常都說這道菜既經濟又好吃,因為這虱目魚骨,本來是要丟掉的,現在竟然變成我家飯桌上的主菜,這也是一種愛惜啊。

而且,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的字型只差左手邊的提手旁而已。要節儉就是要每樣東西都撿拾啦。以前我讀一本食譜,上面教人把削下來的蘿蔔皮、香菇蒂、蔥尾段都撿起來凍著,等到要熬湯時就把它丟下去,多少增加一點滋味。我不但有照做,順便連高湯也用雞骨架去熬。有一天晚上,我正要把那些熬湯的東西撈起來,忽然想到,我用來熬湯的東西難道不是大部分的人都要丟掉的廚餘嗎?如果照這樣說起來,我這鍋湯豈不變成了廚餘湯?想到這裡,我自己笑了出來。廚餘湯雖然很難聽,但是湯頭還不錯喔。

2009年1月14日 星期三

這一團混沌(下)

我在上一篇故意混用餛飩與扁食,館友們也提出了對這二者之間差異的看法。仔細想想,這食品不但是名稱意指模糊,連外觀也有很大的差別。除了大小有別、內餡各顯神通外,餛飩扁食包成的形狀也人人不相同。有包成元寶狀的,有輕手一捏成為圓頂散尾水母狀的(我習慣包這種最簡單),也有包成包袱狀的。最麻煩的是,「餛飩」、「扁食」這兩個詞早期指的既不是餛飩、也不是扁食。


北齊顏之推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你想想青龍偃月刀的形狀,就知道這裡的「餛飩」指的應該是現在我們稱做「餃子」的食品。又,清代蒲松齡曾有詩句云:「扁食捏似月牙彎」,則扁食指的也是半月形的餃子。直到民國時期山東的《濰縣誌》(1941)還有記載:元旦,「無貧富均食餃子,俗呼曰餛飩。」

其實從「扁食」的扁字來推測,也是餃子比較接近「扁食」兩字要表達的形狀。

民國後才出版的《清稗類鈔》有云:「北方俗語,凡餌之屬,水餃、鍋貼之屬,統稱為扁食,蓋始於明時也。」 餌指的是麵食類食品,照這樣看來,北方是把餛飩、餃子混稱,現在我們對水餃/餛飩的區別,只怕是很晚才形成的。

這一團混沌,著實令人頭大。
 

[延伸閱讀]:

扁食、餛飩、抄手、雲吞,有何差異?(同樣也引了《清稗類鈔》,但這篇作者似乎沒有注意到那偃月的特徵,以及餛飩一詞原有的歧義性)

2009年1月11日 星期日

這一團混沌(上)



所幸拍得不好,唾液分泌指數不會太高XD

日前造訪苦桑,除了借走一大堆音樂、影片外,臨行苦師父帶我去巿場裡指認各家老店字號,又買了一盒他大力推薦的餛飩讓我帶走。我一向對包餡的餃子、包子、餛飩深具好感,而且這家餛飩攤傳承了四代,想必有其過人之處。

一路上,我想著苦師父對這攤餛飩的種種讚美,不禁莞爾:是不是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攤自己擁護、認可的家鄉餛飩呢?

我們家最愛的扁食藏在北斗媽祖宮後的巿場內,這一家的扁食很小,餡差不多只有彈珠大小,但是紅蔥頭(炸過的油蔥酥)的香味濃烈,像顆子彈,個頭雖小但力量強大。問題是這攤位的老板聽說很愛賭博,開店時間算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我們去買常常都撲空。後來才又發現員林一家貢丸商家作的扁食也很好吃,這家的扁食比北斗的大,一樣有油蔥酥的香味,買不到北斗的,就買這家的也可以解解饞。這幾年來我爸爸喜歡上了加了蝦仁的溫州大餛飩,他說這蝦仁大餛飩有鮮蝦的香氣,讓他齒頰留香。但我一向認定以油蔥酥調味的扁食,才是台灣扁食的正統,就算那大餛飩加了我愛吃的蝦子,我還是覺得蝦子找錯了結盟的對象,只偶而捧捧場。

所以那天在巿場裡,我看到碗裡的生肉餡,第一個問題就問餡裡面有沒有加紅蔥頭?店家搖搖頭,我有點小小氣餒,不過對苦師父的推薦我還是有相當的信心,到了家,仍然滿心期待,就以醬油作簡單高湯底,煮了扁食,加入附送的冬菜及韭菜珠,搭上冰箱裡的小白菜,成了一大碗熱熱鬧鬧的扁食湯。

咬下第一口,平淡的麵皮確實像苦師父誇獎的一樣,軟滑但不碎爛。第二口才咬到內餡,精肉餡的飽滿滋味在嘴裡瞬間爆發,像是8釐米黑白默片裡的情侶吻戲忽然跳轉成彩色cinemascope大螢幕一樣,讓人感官驚喜。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麵皮之必要性,因為只有麵皮的平淡,才足以襯托出內餡的香濃豐腴。有時,沒有高湯可用時,我也會以餛飩搭配簡單的抄手醬,變成一碗噴鼻香的麻辣紅油抄手。油亮紅香的抄手很是下飯,濃郁的肉餡香與花椒的香氣互相加乘,總讓人吃得嘴唇舌頭一起發麻的過癮。

這兩天來夜裡冷風刺骨,我後悔自己嘴饞,早早的就把餛飩吃到一個不剩。此時若能有一碗冒著熱氣、香氣撲鼻的扁食/餛飩湯,那可真是可以讓五臟熨帖,幸福滿足的極品宵夜。就算是沒有尾牙宴可吃,我也心甘情願啊。


[延伸閱讀]:

我家的餐桌:【自家菜色】請客人吃餛飩湯 (文字動人,照片可口,夜半腹饑者慎勿進入)

2008年9月10日 星期三

呷餅

DSCN0263

臆看覓即塊是啥物口味个餅?

年初和一蕊華佇台南見面,伊tsah淡水新建成个餅來作伴手,家己閣講笑:我感覺我那像是來咧送餅!

聽了阮嘛愛笑,袂結婚个查某囝仔送餅予親友確實是有一寡仔嫌疑。雖然我一直想袂通,為啥物辦喜事要送餅?為啥物毋是送飯、麵、菜、亦是湯咧?





阮小弟欲訂婚个時,去幾若間餅店試呷,最後訂个即間餅店,店面閣舊閣狹,內面真深,有一寡仔暗暗,看起來真正是無上目。但是怹个肉餅真好呷,內面个滷肉濟閣芳,阮阿嬤吃了嘛真謳咾。一斤个餅一塊百伍箍,俗闊大碗。即馬真濟人愛用西餅,彼種餅通常用媠媠个鐵盒仔底咧,掀開內底無幾塊、閣薄釐絲,價錢顛倒貴參參。

另外閣有幾種餅,我有當仔想著嘛會流喙瀾。彼都是大甲个酥餅、台中个松子酥、佮草屯一間老餅店个小月餅。大甲个酥餅其實佮太陽餅差不多,只是台中个太陽餅赫呢濟間,攏毋知欲買佗一間个餅較好,乾脆來買大甲个。媽祖宮口彼間个餅,算是品質有保障。松子酥个餡雖然佮烏豆沙真相像,但是呷起來較無赫呢甜,猶閣有一層軟軟、若像是麻糬个物件,口感嘛boe傷粘,拄拄仔好。小月餅本身真簡單,內面干旦包豆沙爾爾,但是鼻起來、呷起來攏滿滿是香味。愈簡單个物件,欲作佮予人謳咾,顛倒愈不簡單。所以自歸仔年前呷過一擺非常感動,到今仔日我猶真siàu念。

我尚無興趣个餅,應該就是中秋个肉餅(月餅台語攏是講肉餅)。可能是因為我个舊曆生日佇中秋進前,自細漢開始,我的生日彼暫仔餅店都攏咧賣肉餅,無人賣雞蛋糕,所以我看著肉餅都懨氣(其實我是咧使性地,因為我嘛boe愛呷雞蛋糕舌)。過中秋个時,若是厝內傷濟肉餅,我攏看著真煩惱。中秋餅个口味我第一驚个都是烏豆沙,第二驚个是蛋仁酥。因為大部分个肉餅攏甜勿勿,予我吃著強欲起刺疫。只有傳統口味个滷肉豆沙,半鹹半甜我較甲意(但是餡一定袂使摻肥肉,我和肥肉無講話)。

吃餅尚好都是配茶,有當時仔我嘛毋知影我是為著飲茶來配餅,亦是為著吃餅來配茶。


[華語對譯]

猜猜看這塊是什麼口味的餅?

年初和一蕊華在台南見面,她帶淡水新建成的餅來作伴手禮,自己還說笑:我覺得我好像是來送餅的!

我聽了也覺得好笑,還沒結婚的女孩子送餅給親友確實是有點嫌疑。雖然我一直想不通,為什麼辦喜事要送餅?為什麼不是送飯、麵、菜、或是湯呢?

我弟弟要訂婚的時候,去好幾間餅店試吃,最後訂的這間餅店,店面又舊又窄,裡面很深,有一點暗暗的,看起來真是不起眼。但是他們的肉餅真好吃,裡面的滷肉又多又香,我們阿嬤吃了也很稱讚。一斤重的餅一塊一百五,便宜又大碗。現在很多人愛用西餅,那種通常用美美的鐵盒子裝的,掀開裡面沒幾塊,又薄的餅,價錢反倒很貴。

另外還有幾種餅,我有時候想起也會流口水。那都是大甲的酥餅、台中的松子酥、和草屯一間老餅店的小月餅。大甲的酥餅其實和太陽餅差不多,只是台中的太陽餅那麼多間,都不知道要買哪一間的餅比較好,乾脆來買大甲的。媽祖宮口那間的餅,算是品質有保障。松子酥的餡雖然和烏豆沙很相像,但是吃起來比較沒那麼甜,還有一層軟軟的、好像是麻糬的東西,口感也不太粘,剛剛好。小月餅本身很簡單,裡面只有包豆沙而已,但是聞起來、吃起來都滿是香味。愈簡單的東西,要作到讓人稱讚,反而愈不簡單。所以自從好幾年前我吃過一次非常感動,到今天我仍然很思念

我最沒興趣的餅,應該就是中秋的月餅(月餅台語都是講肉餅)。可能是因為我的農曆生日在中秋之前,從小時候開始,我的生日那陣子餅店都在賣月餅,沒人賣蛋糕,所以我看到月餅就生氣(其實我是在使性子,因為我也不愛吃蛋糕)。過中秋的時候,如果家裡屯積了太多月餅,我就看得發愁。月餅的口味我最怕的就是黑豆沙,第二怕是蛋黃酥。因為大部分的月餅都甜膩膩,讓我吃得幾乎要煩懆不舒服。只有傳統口味的滷肉豆沙,半鹹半甜的我比較喜歡。但是餡一定不可以加肥肉,我和肥肉不往來的。

吃餅最好就是配茶,有時候我也不知道我是為了喝茶來配餅,或是為了吃餅來配茶。

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

Barbecue dilemma

To barbecue or not to barbecu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oral to suffer the smoke and aroma of outrageous grillers
Or to take tongs against a sea of accusations
And by roasting, defy them

只能掰出這幾句,有人要來接龍嗎?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福氣的菜



友人許大哥贈我一瓶卜菜,是他和八十多歲的老母親親手製作的。看這葉片在瓶子裡壓得如此緊實,就可以想像當初費了多少細緻的工夫反覆曝曬及裝瓶。卜菜又稱福菜、覆菜,是客家傳統醃菜的一種。我接過這瓶子,感到無以為報的慚愧。得到這福氣的菜的禮物,我一定是個有福的人。

回到家迫不及待的開瓶,這醃菜特殊的香氣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會一下子就喜歡上的口味。因為壓得很密實,我很小心的挑出幾片來,切碎加入絞肉,作成卜菜丸子。最近,又試作了卜菜苦瓜排骨湯。坦白說,因為份量拿捏得不準,成品都不太成功。還好只用去了一小部分,等到這瓶都拿來實驗完,到時候應該就可以把卜菜運用自如了吧。

以前學作外國料理時對各種材料充滿了冒險精神,什麼異國的香草、醬料都很有興趣拿來實驗實驗。這次試用卜菜,不免納悶為什麼對它感到如此陌生,且過去一直缺乏嚐試的動機呢?

首要原因大概就是我不那麼喜歡氣味強烈的醃菜或菜乾。舉凡梅乾菜、筍干,只要一聞到就會皺鼻皺眉,煮成菜後偶而挾個一,兩次意思意思而已。以前過年過節時,阿嬤會拿煮過雞鴨鵝的湯、或是熬大骨的高湯來煮筍干。阿嬤的筍干湯是她很自豪的拿手菜,每次上桌總是大家搶著下筷。有時阿嬤會問我:「妳有去挾筍干矣嘸?」為了不讓阿嬤失望,我一定點頭,說:「有呀、有呀,真好呷。」然後私下拜託家人幫我保守這個不愛吃筍干的秘密。

其次,就是對於週邊的事物習以為常,缺乏探索的好奇心及動機。以福菜為例,我對它的陌生多半是因為舊有觀念中認為那是非我族群的食材。而我們對不熟悉的、他族群的食材,似乎沒有嚐試的好奇心。不但是客家,台灣還有許多其他族群慣用的食材(例如朋友的父親來自安徽,常提到他們小時候吃的香椿入菜,另一位友人則請我吃過來自眷村的衝菜。),鮮少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

而相對的,又輕易的就被外來事物的新鮮、性感給強勢推銷。坊間諸多商品愛標榜進口、播出英文、日文、法文發音的廣告,不都是在訴求這種新鮮感嗎?

意識到自己對同一島上族群的食材認知,竟然少於對外國食材的嘗試興趣,讓我這個鄉土本位主義者難以忍受。這瓶福菜提醒了我對於身處之島嶼認知上的盲點,過往的忽視,今後一定要藉著來迎頭趕上。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蔬菜蘇打的身世



170公克裝$33 ~37元不等

大約是去年,發現這一款蔬菜餅乾(同公司另一款含紫菜的更好吃!)。有時夜深腹饑時,吃上幾片很有飽足感。事實上,我通常一片接一片,幾乎停不下來。

有一天,我忽然發現包裝上的這個角落,紅底白字的這商標,勾起了我大學時代的回憶。那時候女生宿舍是有宵禁的,十一點過後大門就關了。到時候肚子餓,只能到舍監媽媽的房間去買東西。我們的舍監媽媽也知道我們的需要,舉凡餅乾、冷飲、茶葉蛋一應俱全,雖然沒有便利商店的規模,解決一時的需要倒也綽綽有餘。

那時,我常買的是下面這一款蘇打:


 
200克裝,陽春包裝$18~23元左右


看到沒?

認出這商標時,我頓時感到與老友久別重逢的喜悅:原來不管它如何變裝易容,裡頭都還是我喜歡吃的口味。

幾天前在別人家又吃到一好吃的蔬菜蘇打,是某數字超商銷售的限定商品。包裝如下:



(170克裝,建議售價$35元)

因為口味熟悉,我就翻過背面看了一下出產商:



赫,我跟這家的蘇打餅還真有緣吶!

但等到我比較了一下售價,原本的喜悅不免打了折扣。明明裡面的餅乾不變,但新的包裝,一旦加上了英文 Vegetable Soda,和日文ソ-ダクッキ-,就忽然身價高漲(最後一種或許可以託詞,是加了沖繩海鹽,所以就貴一點)。我平日最討厭這種挾洋(不論東洋或西洋)自重的態度了。(既然開罵了就順便)這好比在台灣的秀麗山水間,蓋起自以為是西洋的、歐洲的風格的民宿,就忽然充滿歐美文化的薰陶,成了氣質文化人一樣,裝腔作勢,令人憎厭。

罵完了,去搜尋到這篇文章,瞭解了台灣餅乾業的生存困境,也就原諒他們了,咱是講理的人,而且這蘇打餅真的很好吃啊!

2008年1月26日 星期六

烘番麥



拜五尾暗仔送朋友去車頭,突然間想欲吃郵局邊仔彼攤烘番麥。真拄好,駛到位个時,攤仔邊有一个停車位,我都卡緊停落來買。即攤烘番麥,我攏感覺價錢傷貴,但是阮小弟堅持講伊个番麥比別攤个卡好吃。講實在个,怹即攤已經賣廿八冬啊,哪是無兩步七,打算嘛無可能作遮久。烘番麥是阮自細漢時陣就真愛吃个物件,但是烘番麥真貴,像阮厝裡有四,五个囝仔,吃飯挾菜都愛予媽媽來配給矣,是無啥可能會當時常來吃即種四秀仔。

讀國中个時陣,我个補習班佇即條大街个街仔尾,暗時騎腳踏車攏會經過即个烘番麥的攤仔。有tang時仔那是有風,共彼番麥的香味吹過來,我个嘴涎都會直直吞,直直吞。



烘番麥个頭家講有真濟間電視台个節目bat來訪問伊,共伊翕相,伊嘛真歡迎我共伊的相片伉佇網路上面,吃好鬥相報。





最近即幾日攏落雨,氣溫閣低,看著烘爐个炭火tshenn起來,知影即支番麥我毋免共別人「公家」,所有个香味小等咧攏是我一个人个享受,心裡真歡喜滿足。頭家倒手翻番麥,正手佇上面漆香料。烘番麥个香料應當是每一攤个秘方,哪是香料袂香,都算講烘ka油油金金媠媠,吃起來嘛是猶無及格。以早阮哪吃烘番麥,攏會一邊吃,一邊像狗仔吐舌同款吸氣閣「哈」出聲,因為香料漆了lu濟,番麥都lu辛(hiam),所以我吃烘番麥閣愛配一大甌冷滾水。

即擺買个即支番麥夯起來差不多有半斤重,香貢貢。本來我吃物件都真慢,即支番麥擱真結實,我竟然吃超過半點鐘,猶佇彼咧哺哺哺,哺ka連嘴pei都痠矣。

我看,烘番麥亦是久久仔才吃一遍都好矣。

2008年1月23日 星期三

尾牙上湯


因為讀到Janine這篇喝湯的理由,讓我想到自己有一篇寫喝湯的雜文好幾個月前就起草,今天尾牙,就趁熱來上湯。

本來我是不愛喝湯的人,常說自己像是娃娃看天下裡厭惡喝湯的瑪法達(沒聽過娃娃看天下或是瑪法達嗎?恭喜您還是個年輕人!)因為我不認為湯是一餐中必要的一道,有現成的好湯就喝,沒湯喝時喝水、喝飲料,很少有自己想作的欲望。

可是自從先前作過一道水蕹菜排骨湯大大成功後,就漸漸的改變了這想法。

 

這一鍋蔬菜排骨湯中的粗大芹菜是鄰居送的


我仍然不認為湯是一餐中必要的一道,但是現在我願意而且樂意花時間燉排骨,並且嘗試不同湯料的組合。等待所有材料的滋味都融合在湯鍋中,是種充滿期待的過程。

其實,在北美時,我還蠻喜歡西式湯品,搭配麵包,再來個生菜沙拉,就是輕便的一餐。中式的湯卻不太適合搭配主食,總是只能當配角,這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一點。有時用心的煮一鍋湯花掉一、兩個小時,最後也懶得再作別的配菜,只得以湯就白飯打發一餐。



這一道豆仔乾肉骨湯是我最喜歡的湯品前三名。這豆仔乾是菜豆曬成的菜豆乾,用它下去熬湯,香味撲鼻,湯色深濃,熱熱的喝進去全身都滿足。菜豆乾我們從未買過巿場上的現貨,家裡偶而出現菜豆乾,都是南投山上種茶的一位表嬸親自曬製贈送的,每次總要特別珍重的使用。每次喝豆仔乾湯,我都會感到幾許惆悵,因為這曬菜豆乾、醃筍醬的素人知識很少人認真的把它記錄、傳承下來。而大量製作的成品,又往往失去了精緻的美味。

今天尾牙,沒人請吃飯,只能自力救濟,作了下面這道金棗雞湯犒賞自己。第一次喝金棗雞湯時大大驚喜,金棗的柑橘類清香和雞肉的甜是令人意想不到偏又完美的組合,叫人喝了再喝,意猶未盡。但今晚的金棗雞湯,甘草加了太多,結果有點太甜,美中不足。只好下次改進囉。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小時候麵點



上回去金門,朋友指給我看一個攤位賣的特色小吃,據她形容是包有花生餡的麵點。因為自己對甜點興趣缺缺,肚子也不餓,而且看了它一眼後覺得很眼熟,像是小時候曾經吃過的點心,當下沒有交關就走人了。不過腦中的確對這點心的名稱留下了印象,它叫做滿煎堆、或滿煎糕。這個名字,聽說是因為它用煎盤製作,加了小蘇打的麵漿烤熟後會漲滿整個煎盤,因而得名。
上個月在黃昏巿場,忽然看到路邊賣形狀類似滿煎糕(三角錐形)的食品攤販,忙不迭的下來瞧瞧。徵得老板同意在旁等著麵餅出爐,拍了分解動作,問明這點心的名稱,老板說是:「麥仔煎」。



麵糊舖底



發泡沸騰中的,是甜香四溢的黑糖口味



對折起鍋



切塊分售


我告訴老板說在金門看到十分類似的食品,但是當地叫做滿煎堆。語聲甫落,老板娘便指著攤位被遮住的地方說,以前是叫做「麵煎嗲」沒錯。



嗲、堆在閩南口音當中發音十分類似,也有聽說叫做麵煎貼的。

這些圖上傳後,陸續收到朋友們的回應,最常聽說這是小時候吃過的點心,但是已經很久沒見到了。最有趣的是,上週為了那九重粿的名稱跟我爹娘訪談之際,媽媽細數小時候吃的一些點心時,也猛不迭的冒出「麵煎嗲」這個詞。

當我在金門聽說這是當地特色小吃時,並不以為意。孰料回來後才發現,原來台灣就到處都有啊,只是名稱不同而已。目前為止,已經聽過滿煎糕、麵煎嗲、麵煎粿、米糕煎、石頭餅等等名稱。一物多名本來就是常有的現象,或許因為它沒有個統一的名稱,所以金門人才以為這是在地的特色小吃,殊不知滿煎糕早已是許多人熟悉的點心呢。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粿有幾層?

taken by gava

九層炊一片10元,taken by Gava 

前情提要:和姐妹淘們在這裡有關於某種糕/粿的討論

gava說有一種像巧克力牛奶的雙色糕,他們稱之為「九層炊」,這說法也獲得bd的附和,說這東西客家話叫做「九層粄」。但我聽了只感到糊塗,員林的九層粿不但和這東西長相差很多,而且還是鹹的口味。

 

應gava要求,今早特別出去作了「田野調查」。鎮上的這一攤因為有陳X鳳來報導過,據說遠近馳名。

所以我認定的九層粿長這個樣子:

仔細數數,其實是不到九層(不過這裡可以看到正統的九層粿專業攝影版)。老板說他們原先在北斗巿場裡賣(不得了,北斗好吃的東西真不少!),到了他這一代才搬出來員林,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作這生意。九層粿本身其實就只是分了很多層去炊的粿,說穿了也不希罕(我認為他們的糯米腸更好吃一點),真正有特色的是他們的紅蔥頭醬汁,淋上去後就化腐朽平凡為神奇了。

民俗小吃有不同的名稱應該很正常,只是我們這邊和宜蘭、新竹的九重炊顯然指涉的內容差很多啊!

我原以為gava提到的這點心應該是雙糕潤,看了東港的雙糕潤圖後又不太確定了。後來查了這裡,果然九重粿也叫做雙糕潤,而且從圖片中可以猜出原本的作法的確是九層,雙糕潤大概可稱為偷懶版的九層粿。

那麼,gava,我作業交了,頭城美食行別忘了要加這一站九層炊。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買菜

雙餘館附近因為地處偏僻,購物不便。社區裡有一輛菜車每天早上都在附近巡迴,讓大家方便買菜。有次我出去買早餐,在空曠的田野裡驀地聽到遠遠有一陣音樂愈來愈近,細看原來是這菜車來了。菜車的老板播著閩南語流行歌曲,正在盡情的一人卡拉OK,看見我還舉手揮揮打個招呼。

風災過後,一直都聽說原物料、菜價飆漲,那天去買菜,才發現我愛吃的餛飩一盒從二十塊漲到二十五,漲幅達25%。即使我平日對數字很沒有概念,也不得不真切的體認到漲價的事實。

近來思緒煩忙,不但部落格疏於照顧,私底下生活也是離離落落。前幾天因為讀了這則害人不淺的報導,竟然引起久違的烹飪欲望,很想來煮鹹粥吃,今天就和beikajei約了到黃昏巿場去買菜。

我記性不好,逛菜巿場時老是被五花八門的菜肉蔬果誘得眼花瞭亂,忘了自己原本要買什麼。今天出門前先把要買的材料,寫在便條紙上。可是,一到巿場又馬上目不暇給,這也想買、那也想買。有幾次已經付了錢,臨走掏出小抄來看才發現沒打算要買的搬了一堆,需要買的卻漏了幾樣,只好又折回去。beikajei打趣我是個生手,所以才會丟三落四。想來資深主婦們逛巿場大概是會超高效率的眼明手快,拿了付錢就走吧。

現在的巿場,好像不太流行稱重計價了。小販們事先包好一定份量的品項,一包二十、五十的賣,省去稱重、包裝、收錢、找錢同時進行的忙亂。只是對我們這種單身的人而言,一盤一百的海鮮份量還是太多了一點。我要求老闆讓我只買半盤,老板略微遲疑後照做了,我知道他或許不太樂意。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之際,他又問:「安捏nia?」呃,我有點不安的說:「是,安捏tio好。」回身我小聲跟beikajei說:「每次人家這樣問我我都會很心虛。」沒想到beikajei也猛點頭,原來她也有同感啊。因為那問句的言外之意好像是說:「蛤?我這裡的東西這麼豐富,你竟然只為了買那一點小小的份量來煩我?」

至於菜價有多貴呢?四季豆一斤140,這夠嚇人了吧?

那我當然是挑一把15~30塊之間的菜買囉!結帳時,看到算帳的桌子上擺了一個碗公,裡面有一把香菜浸在水裡。因為鹹粥上灑香菜可以提味,我根據以往買菜時,菜販隨手抓起旁邊的蔥或香菜塞給你幾根的慣例,就問算帳的小姐:「那,香菜可以送我幾根嗎?」

小姐寒著一張臉,目光銳利如劍、幾乎用嚷的說:「那香菜一斤400妳要買幾支?

我和beikajei驚訝得大張了嘴,一方面不可置信,一方面又為自己的愚蠢感到難為情。小姐繼續說:「妳有沒有看電視?台北一斤賣到六百!」

我心虛的說:「我是真的不看電視。」

小姐忙著算下一位客人的菜錢,懶得再理我,只丟下一句:「電視要看啦。」

哎,只是聽說這兩天的電視新聞,把黑道大哥葬禮當英雄國殤報導,那可是會氣炸人胸脯啊!

這是成品,特別感謝beikajei友情贊助的甜美活跳蝦。芹菜(一把50)清香,芋頭正得時,香軟酥爛。因為配料眾多,幾乎不需要再加太多調味,很澎湃的鹹粥我連連吃了兩大碗。

有姐妹淘可以一起逛巿場,比一人無聊超巿購物要有趣多了。

2007年6月17日 星期日

綁粽

包粽子用的長糯米

對我而言,好吃的粽餡一定要有很多香菇和筍塊。

 

包粽子之前,要先洗粽葉。阿嬤說有時粽葉上會有髒污、蜘蛛絲等等,一定要兩面都用菜瓜布刷洗過。

這粽葉我從小洗到大,今年第一次看到有品牌有包裝的粽葉。一時之間,不知道該為商家懂得品牌經營而感到高興,還是要為多了一道包裝製造污染而感到遺憾。包裝上「含有高度纖維質」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難道要我們把粽葉也嚼一嚼吞下去,好吸收纖維質嗎?

 

阿嬤和嬸嬸昨天忙了一天款粽子的材料,今天我九點多到家,嬸嬸已經綁了快十吊粽子了。

小時候這天井上頭搭著葡萄架,角落種過一棵枇杷,這幾年來,成了生產菜頭粿、釀米酒、曬菜乾的小小家庭工廠。

我家的粽子水煮,是南部作法。米香混合著竹葉的清香,站在旁邊吸進的是滿懷的富足。剛放進去鍋裡的這一串竹葉特別鮮綠,因為那是昨天包鹼粽時剩下的新鮮竹葉。

這一顆比較遜的是我包的。因為我老是捏不好角度,要嬸嬸幫我收尾,後來只好識趣的退到旁邊去看著她包。

嬸嬸綁粽子的速度,約是48秒完成一個。


餘音

我的部落格, 2005 - 2019,請安息。 在某個層面上,可以埋了它我感到鬆了一口氣。 曾經那個對著未知的虛擬空間交心的時代早已過去,無畏的心境裸露現在回顧只覺得不堪回首。 最早熱衷於部落格發表時所拍的無趣構圖、失焦相片,當時天真的喜悅現在感到羞赧不已。 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