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去金門,朋友指給我看一個攤位賣的特色小吃,據她形容是包有花生餡的麵點。因為自己對甜點興趣缺缺,肚子也不餓,而且看了它一眼後覺得很眼熟,像是小時候曾經吃過的點心,當下沒有交關就走人了。不過腦中的確對這點心的名稱留下了印象,它叫做滿煎堆、或滿煎糕。這個名字,聽說是因為它用煎盤製作,加了小蘇打的麵漿烤熟後會漲滿整個煎盤,因而得名。上個月在黃昏巿場,忽然看到路邊賣形狀類似滿煎糕(三角錐形)的食品攤販,忙不迭的下來瞧瞧。徵得老板同意在旁等著麵餅出爐,拍了分解動作,問明這點心的名稱,老板說是:「麥仔煎」。
麵糊舖底
發泡沸騰中的,是甜香四溢的黑糖口味
對折起鍋
切塊分售
我告訴老板說在金門看到十分類似的食品,但是當地叫做滿煎堆。語聲甫落,老板娘便指著攤位被遮住的地方說,以前是叫做「麵煎嗲」沒錯。
嗲、堆在閩南口音當中發音十分類似,也有聽說叫做麵煎貼的。
這些圖上傳後,陸續收到朋友們的回應,最常聽說這是小時候吃過的點心,但是已經很久沒見到了。最有趣的是,上週為了那九重粿的名稱跟我爹娘訪談之際,媽媽細數小時候吃的一些點心時,也猛不迭的冒出「麵煎嗲」這個詞。
當我在金門聽說這是當地特色小吃時,並不以為意。孰料回來後才發現,原來台灣就到處都有啊,只是名稱不同而已。目前為止,已經聽過滿煎糕、麵煎嗲、麵煎粿、米糕煎、石頭餅等等名稱。一物多名本來就是常有的現象,或許因為它沒有個統一的名稱,所以金門人才以為這是在地的特色小吃,殊不知滿煎糕早已是許多人熟悉的點心呢。
不管如何,
回覆刪除反正都是很好吃就是了,
那張黑糖發泡的麥仔煎,
看了就好想吃!
哈哈,從對折的紋路看出老闆不是練家子
回覆刪除這東西在台北蠻常見的
回覆刪除但"麵煎堆"或"麵煎嗲"之名還是第一回聽到
一般看板都寫"煎餅"
這東西
回覆刪除記得小時後很多
而且要趁熱吃
涼了就不怎麼可口
現在好像少見了...
秋高馬肥,Arkun你實在不應該老是這樣子害人!
回覆刪除對這個煎餅有印象,味道和“相闔粿”相似(大概有茶杯口的大小,裡面是紅豆餡,或稱紅豆a餅,但因有一股小蘇打特有的鹼味,所以不是很喜歡)。
記憶中,臺灣的“麵龜”吃得最多,反正一有拜拜就有“麵龜”吃,有時候父母或長輩或老師也會在臉上賞你幾個“麵龜”!我媽媽有時候會自己做,我們就用刷子在白白的麵團上,塗上鮮艷的紅色!(好可怕的致癌色素)!紅龜糕(龜甲圖案)是鮮紅色的!(也有粉紅的,上面的圖案是一個桃子)。
我們小時候小學圍牆邊就有一攤「麥仔煎」,賣了十幾二十年吧,招牌很漂亮,寫著麥仔煎,旁邊畫麥穗和三角形的餅,可惜「家教良好」的我從未買過!也沒有想過要把那個看了很喜歡的招牌拍下來。
回覆刪除大學時家住朴子的好友說,這種食品她很愛,稱之為「石頭餅」或是「免煎粿」,我說,怎麼會是免煎?明明就是煎餅啊?看了這篇,才了解是「滿煎」或「麥煎」的訛音。
我在想,金門視之為特色小吃,可能因為當地有種小麥的傳統,所以麥煎是在地自有小吃。台灣並不種麥,麥仔煎流行起來,和進口麵粉有關。會不會是美援時代開始有很多麵粉,才發展這種小吃?純猜測而已。
Eiko提到的紅麵龜,我們小時候大人都教說要把紅色那層剝去才吃。
一早還沒吃早餐,看到這「麵煎貼」,餓啊!~~幸好電腦還沒厲害到可以"播放氣味"...好餓好餓,我們小時候聽說這叫「麵煎貼」。
回覆刪除a-yi,下次你們再來騎阿里山,我就帶這麵煎粿去探班。
回覆刪除gava,有請練家子出面示範啊。
polanyi, hyc,這東西現在是不常見。我想因為飲食太多樣了,日日推陳出新,這種單純的古早味難免失去巿場。
Eiko,我也不太喜歡紅豆餅,原因和妳一樣,都是嫌那鹼味太濃。不過最近找到一家餅攤,鹹的口味裡面包有豆皮、筍絲、香菇,實在是很高級的口味。
judie,其實我也是很「家教良好」的啦,朋友到員林來,都不知道要帶去吃什麼在地名產。對了,這餅也有人叫做三角餅。
cit_lui_hoe,我只要一推出飲食相關圖文,半夜也有人抗議,一早也有人抗議,用餐時間也有人抗議。不知道有沒有哪個安全時段,推出是會讓人歡喜讚嘆的?
我的睹物思人,「物」通常是食物而非景物。
回覆刪除今天本來有一點意思繞過去探望高手(據說她賣米糕煎[台語]的時間比我家搬去小鎮的歷史還要久),可是他家對門在辦喪事,我一時沒膽就直直開去附近的廟了...她若還在,現在應該快90了~
通常我看到這些傳統小吃並不很想吃(大概因為傳統二字讓製作者不思長進,不想變得更好吃),但覺得很吸引眼球...
Judie您好,原來朴子人叫這玩意兒「免煎粿」,我家老婆大人也是朴子的小姐,怪不得偶而嘴饞會到淡水英專路上買「免煎粿」, 這是少數我不喜歡吃的點心,所以二十餘年來不曾向內人請教明明是熱熱火煎的,怎是免煎?
回覆刪除像「喀仔嗲」,跟蚵嗲差不多。
回覆刪除有一次去金門時,看到「客兄粿」,一時好奇買來吃吃,才知道也是一樣的東西。
呵呵,與 kogenso 一樣,這也是少數我不喜歡吃的點心之一。 ^_^
回覆刪除這也是我的童年回憶
回覆刪除放學回家的路上有一攤
常常掏口袋裡的零用錢買來吃
很高興這一篇解開了朋友們對「免煎粿」的疑惑。
回覆刪除Penguin提到的客兄粿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不知道有沒有什麼相關的故事。不過此麵煎嗲與蚵嗲不但烹調方法不同,口感也是差別很大。
我小時候也很喜歡吃~~
回覆刪除昨天忍不住問了內人,熱火煎的怎叫「免煎粿」?又為何喜歡「免煎粿」?
回覆刪除內人說她也不清楚,不過那不是「煎」的,那是烘的!
我不會燒飯,所以搞不清何謂煎何謂烘!
她喜歡「免煎粿」是小時候回外婆家時會經過朴子街角的攤子,兒時記憶回味無窮.
kogenso,在我的理解裡,「煎」是加了油直接讓食物攤平了在加熱的鍋子上烹調。「烘」相當於「烤」,食物與加熱面並沒有直接接觸,靠的是加熱體傳出的熱氣烘熟食物。
回覆刪除依這樣的定義看來,麵煎粿應當既非煎也非烘,而算是「烙」:將食物放在燒熱的鍋上烤熟。
Arkun,您解釋的真好.
回覆刪除是不是買回去不用再煎就能吃,所以叫"免煎粿"啊?...我亂想的.
回覆刪除其實金城也只有兩間在做
回覆刪除一間比較好吃阿婆做的已經收了
現在也只剩這間
不算金門特有的小吃啦
台灣菜市場都有在賣
做法算是用"烙"
煎是有加油
烙是不加油的煎
而烘是跟烤同一類的
只是沒有像烤這麼近火,而是用熱風熱氣烘熟
島民兄,不知道你有沒有拍過金城這家滿煎疊的照片?我去了兩次都遇上關門,沒拍到。
回覆刪除金門特有小吃可不是我說的,是金門的朋友這麼介紹。
歡迎你來,下次再有機會去金門,會先去拜一下碼頭。
vvvvvvvvvvv
回覆刪除是不是買回去不用再煎就能吃,所以叫"免煎粿"啊?...我亂想的.
vvvvvvvvvvvvvvv
yes,朴子人say so.
because吃粿must煎,but吃免煎粿不用再煎即可吃.
taiwanphile, 我聽說的是:因為麵糊倒到鍋盤上時,裡頭發酵過的氣體膨脹,會脹「滿」整個盤子,所以才叫滿煎堆。
回覆刪除Arkun
回覆刪除前天在東港街頭看到賣麵煎貼的小攤子,牌子寫「免煎餅」。
這個點心其實是源自於滿族的家常甜點..
回覆刪除太歲君可否說得更清楚一點?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