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8日 星期二

【二二八‧228】莿帕互火燒

嘉義火車站

二月廿八日,星期二,陰偶雨。

今日仍如常作息著,雖然我知道:此生從未如此貼近二二八的歷史記憶。

我是什麼時候知道二二八的呢?自己已不復記憶,但是肯定在高雄事件發生後的一年內。

那年十二月,我唸國小,有一天爸爸回家時,一進門劈頭就問媽:妳看了新聞了嗎?爸爸臉上的表情和說話的語氣是那麼不尋常,讓我吃了一驚。

記憶中那幾天的新聞都是一連串"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轉移焦點報導,然後就是施明德的通緝令,然後是林宅血案。接著家中就經常出現爸爸和朋友們私下傳閱的黨外雜誌,從那裡我才讀到了二二八。

事件的輪廓雖早有了解,但更深一步貼近二二八的記憶,是在我讀了二二八口述歷史之後。我這才發現:常時接送親友的嘉義火車站,是陳澄波等和平使者被槍決的現場;水上機場是民兵阻擋賊仔兵出來荼毒市民的對峙點。

噴水池旁,有臨時處理委員會的辦公室,還有受難者被曝屍示眾的地點。嘉義中學後山,就是賊仔兵駐在的大本營。

蘭潭

美麗的蘭潭,是從前的紅毛埤軍火庫。那日遊蘭潭時水濱看到的紙錢,所獻祭的對象裡,是否也包括了二二八事件中葬身此處的孤魂呢?

因為工作的地緣關係,這些都是我熟悉的地方。而讀完嘉義的二二八口述歷史之後,這些地點對我而言有了更深的歷史記憶。從文字中想像當年現場的腥風血雨,讓我不寒而慄。讀者猶然如此,當年身歷其境的市民們必定永生難忘。

日前跟著judie去參加了長老教會嘉義中會的二二八紀念演講會。在演講中,judie 強調了當前的二二八在和平的訴求外還需追尋公義。陳澄波和高一生的子女坐在前排,臉上看不出任何喜怒哀樂。但我猜想,對他們而言"公義"應當不只是恢復名譽,補償金而已。如果該負責任的人一再迴避面對他們的歷史責任,那就沒有公義可言,苦痛就不能停止。

紀念會上唱了一首極美的新聖詩<莿帕互火燒>,高俊明牧師作詞,駱維道牧師根據台灣的"哭調仔"作的曲。我但願二二八的傷痛對台灣而言,有如經過火燒的莿帕一般:反轉愈興起。

莿帕互火燒,燒到真厲害;總是無燒去,猶原的倚在。
莿帕互火燒,總是無燒去;聖徒受苦楚,猶原無餒志。
炎火一下過,因就閣發芽,春天一下到,因就閣開花。

莿帕互火燒,總是無燒去;教會受迫害,反轉愈興起
咱著愛勇敢,為主來精進,苦難若愈大,咱著愈堅信。

2006年2月21日 星期二

風中的髮絲

每年此時,我最愛看黑板樹垂掛著它長長的蒴果。

一叢一叢的蒴果,在風中輕盪,好像女子的秀髮在風中搖曳生姿。

會這樣聯想當然是因為我總是想起了 Frost 的樺樹詩

You may see their trunks arching in the woods
Years afterwards, trailing their leaves on the ground,
Like girls on hands and knees that throw their hair
Before them over their heads to dry in the sun.

當然黑板樹和樺樹長像差很多。

這是在北海道拍的白樺,這麼單調至極的取景,自己看了都要臉紅。

另一個吸引目光的是落葉期的小葉欖仁,這個時候的金黃色樹葉特別美。

舖在地上的落葉,成了沙沙作響的地毯。

2006年2月19日 星期日

日久他鄉是故鄉

年前提著劉老師愛吃的肉鬆去看他,撲了個空,才聽說他住院了。大年初一又聽說他住進加護病房,只靠呼吸器維生,那一陣子每一通電話響鈴都讓我提心吊膽。

那日,當我在讚頌新春的嫩芽時,劉老師離開了人世。

劉老師和邢老師一家,和我們當了二十年的鄰居,但我們不只是鄰居。

剛搬到舊家時,年幼的我們還沒接觸過任何外省人,對隔壁這一對夫妻濃重的山東口音感到恐懼,話都不敢多說一句。

劉老師一家在台灣幾乎沒有親人,再加上語言隔閡,社交圈子一直就局限在少少的同事幾家人。倒是和隔壁的我們感情深厚,互相串門子像走自家灶腳。劉老師總是笑嘻嘻的逗我們說話,閒暇時還是爸爸的牌搭子,劉家的哥哥姐姐和我們打成一片,邢老師更把媽當成密友,許多體已話只對媽傾吐。

在知性上,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我,有一部分要感謝劉老師。當年劉老師知道我喜歡讀書,就把他收集的兒童讀物<新生兒童>拿給我看。印象中,那是新生報每週附編的一小冊兒童專刊。劉老師收集了好幾年份的<新生兒童>,把它裝訂成厚厚的許多冊。即使是在當年,那些冊頁也已紙色發黃,觸手零落成虀粉。

然而對我而言,那破舊的書頁裡別有洞天。我的性格內向,漫長的夏日午後,當童伴多在外面玩時,我會爬到屋頂陽台邊的樓梯,就著暑熱、陽光、及偶而的涼風埋首進入書中的世界。是<新生兒童>讓我接觸各種兒童文學,許多民間故事及西洋文學著名的作品在那時已深植記憶深處,多年後仍然受用不盡。年歲漸長,我傾向文史的性向愈趨明顯,甚至今日忝任教職,回想起來,我知道這條路早在當年的夏日午後就已定調。

考高中時,我因著幾分的差距沒考上第一志願,家人難免失望。劉老師偷偷拉著我媽說:「妳別罵她呀!」,然後找機會用「寧為雞首,不為牛後」這句話來安慰我。

考大學時,因為山東有句俗話:「上堂餃子下堂麵」,所以在聯考前夕邢老師剁餡,劉老師包餃子盛了滿滿一盤端過來給我吃。我考上大學、唸研究所、出國留學,每個階段的成績劉老師一家都和我們家一樣高興。

後來我們兩家都搬離了原本的社區。拿到學位回國時,我去看劉老師,並且送他一個繡有校徽的皮革書簽當禮物。劉老師反覆把玩,還很高興的指點給後來才進來的邢老師看。那天我曾特別提起他當年借閱<新生兒童>的這段因緣來謝謝他,劉老師呵呵笑著沒有回答。中風後反應比較遲鈍的他到底是否聽進去了呢?

劉老師在1949年輾轉來台,自己早就不記得生日是哪一天了。多年來,他的子女都以八月八日爸爸節來為他慶祝生日。我曾想著,找一天應該把我對他的感激寫成一篇文字,在他生日時送給他。

那願望因著我的疏懶,終究是永遠來不及了。

愛與思念、感恩或歉意,別在心裡擱置直到過了期。

祭拜劉老師時,我哽咽難言,還讓大嫂和三姐反過來安慰我。劉老師在加護病房中曾短暫清醒過幾天,她們轉告了我去看過他,插著管子的劉老師沒能說話,只點了點頭表示知道了。

所以在他臨終前最後的意識清明,我的心意曾經短暫的停留在他的思緒裡,聽說這事讓我的憾恨稍緩。

作頭七時,劉家小哥哥說希望能找一位會用國語唸經作法事的法師:「不然我爸聽不懂」,但是人人都說有困難,這憾事又讓我感到沈重的哀傷。

我想劉老師當年來台,必不曾預料自己終將在台灣落地生根,開枝散葉。然而他的兒女孫輩全在台灣出生,身後亦長眠於此。劉大哥說請的葬儀社和火葬後的塔位都在大村,就是劉老師早年工作的地點,也是他們從小長大的地方。能讓父親葬在熟悉的地方,他們感到很安慰。千山萬水外的山東青城,遙遠而陌生,怎能比得上幾個孫女的笑語真實?

告別式上沒有我說話的餘地,只能在此以輓聯與敬愛的劉書林老師(1924-2006)作別:

故土爭如斯土親?日久他鄉是故鄉。

願他安息。

 交工樂隊,<日久他鄉是故鄉> 4:29

2006年2月16日 星期四

周佳臻、張郁苓雙鋼琴演奏會

周佳臻、張郁苓雙鋼琴演奏會

我是在系圖書館認識周佳臻的,那時我坐著看書,一直聽到旁邊有人上上下下搬書發出很吵的聲音,吵到我很想回頭瞪那人一眼。

忽然那人開口了:請問妳知不知道一次可以借幾本書?

就這樣,發現她是系上的大一新生,又發現彼此都來自台灣,就聊開了。

我知道她彈鋼琴,偶而會去上master class,但是我這音樂外行人一直要到她去唸了 Juilliard 的碩士,才瞭解她是玩真的。

她的碩士畢業演奏會我也去了。那天是個風雪夜,路況不佳,開車到紐約的路上很驚險。演奏會結束後,去後台致意,她看到我在那惡劣天氣中趕去聽音樂會很是感動,給了我個大大的擁抱。

這一次,要在國家演奏廳開演奏會,想必是個重大的里程碑。看她那沙龍照拍得美艷無比,真難聯想到那個老愛嘻嘻哈哈的小女生。

我是只能去台南那場,南北二路的朋友們,請多多捧場喲!

聽完演奏會,還可以去judie報馬的深藍繼續布爾喬亞一下。

2006年2月15日 星期三

家家酒

un salut à Proust

老早就想來個 Proust 文學飲食朝聖,日前托妹妹幫我在台北奢華超市裡買到了 madeleine 小點心,終於辦成了家家酒。

擺出鍾愛的美麗磁盤,泡了濃艷茶湯,拿起 madeleine 飽飽的吸浸了紅茶再假裝優雅地放進嘴裡。

嗯~~,希望他在天上看得見我虔誠的表情。

那令madeleine不朽的著名篇章在這裡

法文版?算了吧!當年法文期末考翻譯就考這一題,那時翻不好,現在當然更退步了。

聽首歌倒是可以的。

La Marmotte, "La Madeleine"

Salut à Proust.

2006年2月13日 星期一

元宵:沸地笙歌賽社神

鹿港瑤林街合和行張燈

當然除了人約黃昏後之外,元宵也是很重要的民間祭祀節日,昨天走訪了幾間寺廟,來分享一下采集的圖文影音。

早上在員林福寧宮發現了有趣的太歲殿,從一團肉球的太歲到這些服飾姿態各異的文武百宮扮相,差異豈只以道里計?

這位是值年太歲

聖母茶?管它什麼功效,先喝了再說!

元宵是上元天官賜福之辰,過年過節,廟會祭祀仍然會關注到好兄弟的需要,所以也要辦普度施食賑孤。這幾年來看普度法事有了幾次經驗,真是愈看愈有趣。自從去年考證了佛手後,就特別注意普度時用的這小道具。今天看到其中一盤佛手,竟然極女性化,塗了蔻丹,還加了一層亮光漆,讓我嘖嘖稱奇:難不成佛手還分性別差異?(請與這一組比較一下)

 

姿態柔媚的佛手

在法師登座前,就有人家把童毯拿來覆蓋在上面。據說如果幼兒歹育飼,就可以拿小孩的毯子讓法師坐著,之後領回再讓幼兒蓋這條毯子,幼兒便不容易哭鬧。

今天很幸運的有一位廟方執事人員為我解答一些問題,所以感覺下午的法事比以前看過的還要精采。法師不斷變化手印捏訣,又配合後場音樂有模擬各種樂器的手勢,讓我看得津津有味。

然後在路口厝福安宮看到極簡風的米龜,只大略堆成個龜形而已。以前曾聽說竹南某宮廟的米龜用的是沙其馬,想到就要流口水。

晚飯後呼朋引伴去遊鹿港,在天后宮看到很精緻的九轉蓮花折紙。

有防瘟疫的甘露水,我當然又喝了一杯。

蘇府大二三王爺廟

提燈遊行過後,興高采烈的讓它「出燈」!

出燈了之後,我應當是會好運旺旺才對!

下午的法事錄了影音,選了法曲及法師手印各一小段,sd卡容量只有128MB,到後來空間不足拚命砍檔,極是狼狽。

  2:40

  00:12

2006年2月10日 星期五

Caplio 的獨白

今天我的主人Arkun與兩位生態攝影老手 judie 和 anion 同遊嘉義,她自卑得幾乎不敢把我拿出來用。其實其他兩位用的也都是數位傻瓜相機啊,所以照片拍不好,根本就是她的錯,怎麼可以怪到我身上呢?

她明明技術不好,偏偏又愛東拍西拍,老是讓我處於待命狀態,電池當然消耗得快。今天在蘭潭,我索性裝死嚇一嚇她 ,等Arkun 幫我施行緊急心臟移植手術,才慢條斯理地張開眼睛繼續跟她耗。

聽說後天還要帶我到人山人海的燈會去執勤獵圖,真怕又被她操死,我隨時準備罷工給她一個教訓!

其實Arkun實在太貪心了,妄想拍出什麼驚人之作。也不想想我為她留下了多少快樂的回憶?單只這一點她就該對我心存感激。

草葉上遇見 La New

聽說這是「十萬錯」屬的小花,還真是個美麗的錯誤! (二月十四訂正) 小花寬葉馬階花

楓香的嫩葉讓人心頭軟綿

anion 教Arkun 玩酢醬草的果實,Arkun 白活了這麼多年,到今天才知道這小小綠色的炸彈迸開時的爆發力有多驚人。

每年春天最期待的黃花風鈴木花季已開始了

2006年2月7日 星期二

度晬

自從去年今天開館後,寫著寫著,雙餘館竟然滿一歲啦!

館主唯一能想到的慶祝方式就是....

遷館!

聽過什麼叫做刀耕火種吧?沒錯,我打算把這裡燒了然後休耕,請大家忘了這裡,向前走,千萬不要回頭,你若變成鹽柱我可不負責。

直接往新館報到去吧,也別忘了改一下聯結書簽哦!

一起吃個飯吧?

xican

年假期間看完了這本《食物的歷史》(記得最早好像是從polanyi的網誌看到介紹的?)。

我不會寫書評,只能畫畫重點。

第二章<吃的意義--食物是儀式和魔法>,把食人族與素食者放在一起比評,很是精彩!

大多數的〔食人〕例子,牽涉到其他目的:自我轉化,挪用權力,食人者與被食者之間關係的儀式化。這使得人肉等同於其他許多種食物,我們吃這些東西,並不單因為我們必須吃才能維生,也因為我們希望吃了它們能改善我們自己:我們想要沾這些食物的光。這一點特別能將食人族與他們在現代社會的真正同類聯繫起來,也就是那些為了改善自我,獲得世俗成功,達到較高尚的道德層次,使得自己更美麗,更純淨,而奉行「健康」飲食的人。說來也怪,食人族和茹素者竟有不少共通之處。(頁56)

食物經過重新詮釋後,不再只是維持生命的物質--食物被賦予象徵價值和魔力,所以人要吃食物;人類發現食物具有意義。這說不定正是繼用火烹調後,食物史上的第二場大革命。(頁58)

食物至少和語言與宗教一樣(甚或程度更大),是文化的石蕊試紙。透過食物可以認同某個文化,因而無可避免地區分出文化。同一文化社群的成員經由食物而辨識出同夥,並透過審視菜單而查出圈外人。(頁210)

不過,更讓我有感而發的是第一章<烹飪的發明--第一次革命>中對於共同進食之社交意義的反省。

烹調讓火又多了一項功能,使得火原本就有的凝聚社會力量更形茁壯。它使進食成為眾人在定點定時共同從事的行為。...直到火和食物結合在一起後,大勢所趨,社區生活的焦點才沛然成形。進食以獨特的方式成為社交行為,共同進行卻不必同心協力。(頁30-31)

然而微波爐的發明使得烹調和加熱食物變成快速簡易。

孤單吃速食實在是有違文明的事,食物不再具有社交意義。在擁有微波爐的家庭,家常烹調看來天數已盡。...沒有人需要同時間坐下來一起用餐。這種新的烹調方式簡直反革命到驚人的程度,它徹底翻轉了使進食變成社交行為的烹調革命,從此角度視之,它讓我們回到演化史上社會尚未形成前的時代。(頁43-45)

我必須承認,自己就是那種常常坐在電腦前面吃飯的人,社交能力因之日益笨拙退化;愈是退化便愈是龜縮在電腦前,形成惡性循環。

今天遷館,想著過去一年很幸運的在部落格上認識了一些朋友,可能的話,希望早晚能有機會一起吃個飯。在匙箸交錯的熱絡中,讓虛擬的交情變得有血有肉有聲音有溫暖。

2006年2月6日 星期一

吾不如老農

R0013301

明明就是陽春相機加傻瓜技術,卻偏偏愛強迫人分享我拍的稻作四季,只因這是我最最鍾愛的圖像。

這個週末拍到兩頭水牛和一頭黃牛呢。

看得出下面這張裡農人犁田的姿勢像在滑雪嗎?

2006年2月4日 星期六

天主落地生根

趁遠客來訪,請judie帶路去參觀了早就想去看的菁寮天主堂鹽水天主堂。因為我對於天主教為了傳教所作的在地化努力特別感到興趣。

菁寮天主堂的紅窗框和刻花玻璃很有中國風

 

天主堂天公爐和風信雞

下面這張像不像道教三清神像?

聖神 聖父 聖子(鹽水天主堂)

壽星?不,是耶和華!(鹽水天主堂)

最後晚餐

最後的晚餐(鹽水天主堂)

壁畫上有很本土化的吉祥圖案(鹽水天主堂)

這兩日吃喝玩樂到了腦袋遲鈍的地步,貼貼圖就好,懶得多話。

但是這兩座天主堂的確精彩,朋友們請勿錯過!

[增補]其他沒貼出來的圖在這裡

2006年2月1日 星期三

春耕伊始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鴈來。

......

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王命布農事,命田舍東郊,皆脩封疆,審端經術,善相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教道,民必躬親之。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乃不惑。

我常常懷疑,<月令>篇中鉅細糜遺的各種時令譜,到底有幾成是實際被實行的呢?是否就像我的新春決心,宣示性質大於實質意義?

比如說今天初五隔開,理論上該開工了,事實上卻因有朋自遠方來,得擔任導遊兼司機兼管家繼續吃喝玩樂。只能先來個應景的新版,以春耕來激勵自己勤於筆耕的決心。

只是我能像那田畯農官一樣對本業瞭如指掌而不惑嗎?

餘音

我的部落格, 2005 - 2019,請安息。 在某個層面上,可以埋了它我感到鬆了一口氣。 曾經那個對著未知的虛擬空間交心的時代早已過去,無畏的心境裸露現在回顧只覺得不堪回首。 最早熱衷於部落格發表時所拍的無趣構圖、失焦相片,當時天真的喜悅現在感到羞赧不已。 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