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5日 星期六

市場心理學

為了尋找那嬰孩形的香包,今天頂著烈日又到了市場一趟。賣香包的歐巴桑又讓我失望了。一次說是忘了,再一次又說她忙得沒空開倉庫。她不了解為什麼端午過了,還有人要去煩她打開倉庫去拿香包;我也不知如何讓她了解這個香包可能給我的研究加分。很喪氣的離開,看來我得找個機會去鹿港煩中盤商了。

媽媽囑咐我買些青菜。上了市場才知道雨後的菜價有多恐怖,一斤菠菜要八十五元,蔥更貴,要一百四!找了好幾個攤位,找不到媽要的辣椒,大家都說辣椒被大雨泡爛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攤位有一小包辣椒,問問價格,老板娘說:歹勢,那些辣椒都爛了,不賣。我很疑惑的看著那明明沒大問題的小辣椒,問:「那我可以挑些不爛的買嗎?」老板娘還是一口咬定,說:「爛了,不能賣。」

連碰了兩個釘子,一肚子悶氣回家。媽聽了我的抱怨說:「妳是不是手提著在別的攤位買的菜,卻去找她要辣椒?人家那些辣椒是要留著附贈給向她買菜的顧客的,當然不賣妳。」嗚呼,原來買菜也是要和歐巴桑們搏感情,我又上了寶貴的一課。

青草茶攤販
消暑聖品之一:青草茶

洛神茶

消暑聖品之二:洛神茶

水果街

員林水果街一景

 

 

 

 

2005年6月20日 星期一

曬穀子

幾日天晴,竟然看到好多稻田已經搶收完畢了。今天這畫面肯定是我所見過最陽春的曬穀場了,根本就是占用公路啊。

那釘耙耙過黃金色的穀子時發出的簌簌聲響是童年記憶的一部分,外婆家就有這麼一片曬榖坪,聽到這種聲音時,就會想起放暑假回外婆家玩的情形。

偶而午後雷陣雨如迅雷般的降臨,負責曬穀的人(好像以女性居多)就會飛快的跑到曬穀坪,一人一邊的拖起預備在一旁的黑色大帆布把攤開來曬的穀子蓋上,直到雨停雷靜,太陽又露臉為止。

我總是覺得午後經烈日曝曬後的曬穀坪,在雷陣雨過後,會發出一種西瓜般的新鮮味道,那是夏日午後獨特的氣息。

2005年6月16日 星期四

豪雨後的縣太爺

雨似乎停了,大家都鬆了一口氣,接著便是後續政府與受災戶之間勘災及補助損失的問題。今天正好看到這一篇,可以作為昨日祈晴文的後續報導。

遭淫潦後,田禾漂沒,民嘆瀹胥,聚訌於堂,求邑宰詳荒施賬。邑宰瑟縮不即行,曰:「雨今開霽,未見有水,何必乃爾?」眾嘩曰:「若堂上有水,民已盡為魚鱉矣!」哄黱不已。因許乘輿往驗。眾曰:「村農皆能肩荷,不勞輿卒。」夾轎而行。至東門外,四顧如江海,罔有涯涘。迤邐數里,棄諸野,村農四散走。邑令惘惘,不能移趾,日下舂,隸役排笮至田,載之以歸 。〔清〕諸聯(1736-1820)


能把討人厭的縣太爺丟在淹水的農田裡,農民心裡想必不是個爽字可以形容。

瓜田裡的西瓜泡水後已開始腐爛(濁水溪北岸) 

2005年6月15日 星期三

祈晴

連日大雨,四處是災情,重讀方孝孺1357-1402的<里社祈晴文>,特別有感觸。尤其是那幾句「嘉穀垂熟,被乎原隰,淫雨暴風,旬月繼作,盡撲而捋之」,寫的不就是現在的情形嗎?

從語氣推論,方孝孺應當是個無神論者,只是碰巧身為地方行政長官,遇到重天天災,就得親自到地方上的神廟致祭,懇求天神開恩。雖然不得不依樣畫葫蘆,方孝孺的祭文口氣可不太卑微。先是訴之以理,動之以情,接著乾脆語帶威脅的說:沒有稻子收成,人民拿什麼來拜神啊?


民之窮亦甚矣!樹藝畜牧之所得,將以厚其家,而吏奪之。既奪於吏,不敢怨怒。而庶幾償前之史者,望今歲之有秋也,而神複罰之。嘉穀垂熟,被乎原隰,淫雨暴風,旬月繼作,盡撲而捋之。今雖已無可奈何,然遺粒委穗,不當風水沖者,猶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訴於帝而遏之?吏貪肆而昏冥,視民之窮而不恤。民以其不足罪,固莫之罪也。神聰明而仁閔,何乃效吏之為,而不思拯且活之?民雖蠢愚,不能媚順於神,然春秋扳謝以答神貺者,敬嵊之豐未嘗敢怠。使其靡所得食,而神亦有不利焉!夫胡為而不察之?民之命懸於神,非若吏暫而居忽而代者不相屬也。隱而不言,民則有罪;知而不恤,其可與否?神尚決之。敢告。




其實水稻並不是永遠需要水的,看過無米樂的人都知道,稻子收成時最忌下雨,因為會影響稱重的價錢。以前在颱風過後,雖然常常看到田裡的稻子軟趴趴的躺下,卻總不以為意。後來才聽說,那稻子只要一趴下,就沒有再抬頭的可能了,只能在水裡腐爛發臭,農民的心血真的是泡湯了。

彰化縣災情

彰化縣稻田

今雖已無可奈何,然遺粒委穗,不當風水沖者,猶有百十之可冀

嘉義縣稻田

幾乎全躺平了

現代社會總不能指望謝長廷去土地廟上香,唸一篇祈晴文,譴責一下土地,請土地神轉達民怨給玉皇大帝。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力救濟了,民間祈雨的辦法還常聽說,止雨的巫術就不太有明顯的例子,只除了下面這種聽起來就很可愛的掃晴娘。

吳縣如遇久雨,則用紙剪為女子之狀,名曰掃晴娘,手執掃帚。紙人須顛倒,足朝天,頭朝地,其意蓋謂足朝天可掃去雨點也。用線穿之,掛於廊下或簷上,侯天已晴,然後將掃晴娘焚去。(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1922) 下篇卷三 「吳縣之掃晴娘」)

據說這是以紙人代巫者,至於為什麼是持帚的女性,推想因為女性操作家務,藉女子持掃帚掃地之形來模擬掃去烏雲之狀,至於為什麼要足朝天,一時倒還解不出來。

 

 

 

 

2005年6月12日 星期日

生活科學:荇菜篇

賴在家裡寫東西的好處就是吃飯時間到了就有現成的飯菜可以吃。

今天媽媽炒了一盤荇菜,我猛然想起有次自己炒荇菜,炒成了灰黑一盤,自己看了都沒胃口,就請教一下媽媽這到底怎麼回事。

媽媽轉著眼珠想了一想,說偶而是會炒出來比較黑一點,她也不清楚是怎麼回事。

這時老爸這退休化學教師開口了:"荇菜含有丹寧酸,和金屬炒鍋接觸後就會產生青黑色的丹寧酸鐵沈澱。"

我聽了一驚:那吃多了豈不是會重金屬中毒?

爸爸說:哪有此事,鐵質吃了可以補血。

所以,各位女同胞,要多吃荇菜哦!

2005年6月11日 星期六

先有米還是先有粽?

這可不是腦筋急轉彎哦,在公布答案前,先來看幾張照片。

端午早上拍的,現在稻穗已經「勾頭」了,再過一個多月就可以收成。

可能剛去巡田回來的老農

戴著斗笠的老農騎著古董級的腳踏車在鄉間小路緩緩前行,這是以前台灣農村常見的景象。上週看到這熟悉的一景,油然生起一股衝動,停下車來,不敢驚動歐吉桑,躲在車子裡偷偷的照相。沒有老農,哪來的稻米?

然而真的要有米才能有粽嗎?

文獻上所能看到的最早粽子,出自以下引的這段文字:

[晉]周處《風土記》:「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栗、棗,以灰汁煮令熟。節日又煮肥龜,令極熟,去骨加鹽鼓麻蓼,名曰葅龜。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包裹未分散之象也。龜表肉裡,陽內陰外之形,所以贊時也。

[附註]作者周處就是「周處除三害」裡的那位周處240299)。

菰葉就是筊白筍的葉子,由此推想晉代的粽子應是狹長型的。菰葉裡裹黏米,名字又叫角黍,可見所用的穀物是黍,即小米,而非稻米。而且歷史上最早的粽子不是肉粽,而是鹼粽。舊時台灣人煮鹼粽時,可沒處買現成的鹼,通常是抓一把稻草燒成灰,加水形成碳酸鉀(K2CO3)再用這灰汁來煮鹼粽,這與公元三世紀時的作法幾乎是一模一樣!

另一種端午節食則讓人瞠目結舌,「葅龜」用現代白話文來說,大約等於豉香椒鹽龜肉。晉人端午就吃這玩意兒,夠勁爆的吧Orz

R0011082

除了粽子,台灣人端午節還要吃兩種當令的時蔬:菜豆及茄子。

俗話說:「 食茄吃到會搖, 吃豆吃到老老」,只是現在沒有人能忍受胖到肉會搖的程度了吧?

先有米還是先有粽,你猜對了嗎?



卑南族-美麗的稻穗01:08

2005年6月7日 星期二

端午將至

 上週去市場,就看到攤販推出香包在賣了。賣養樂多的阿桑不好意思讓我拍,轉過身去整理架上的香包。每年端午前我一定會去巡一巡今年所賣的香包,除了經典卡通人物如小叮噹和維尼熊外,照例是當前流行的所有卡通人物都會上榜。話雖如此,看到小金剛和飛天小魔女香包我還是小小吃了一驚。我這食古不化的人每次總也挑一些傳統造型的香包,今年買的據說裡頭除了香料外,還加上避邪的寶物,外面掛著一個小小的仿古銅錢。我硬把香包撐開來,看到裡頭有張符咒,還有一些五彩小礦石。 昨天被阿嬤徵召回去包粽子,八五歲的阿嬤每年總是不辭辛苦的炊粿綁粽,她認為只有這樣才像在過年過節。我們試著說服阿嬤多包一些餡料,或是乾脆把米和餡料攪在一起,全部舀進竹葉裡包比較省事。可是在阿嬤的觀念裡,當然要有米有餡,否則就不叫粽子了。「老輩的人這樣傳下來,咱就照安ㄋㄟ作」,其實我很清楚,民俗就是靠著阿嬤這種人的固執傳承下來的。 為了打點一家人的不同的胃口,阿嬤要包四種不同的粽子,一種有花生,一種沒花生,一種沒有肉給我那不吃豬肉的堂弟,一種餡料較少給我那不愛吃太多餡的阿公。我在旁抱怨這太麻煩,阿嬤可是毫無怨尤:「沒法度啊,那嘸伊就沒得吃了。」 R0011073 廚房的後門邊是阿嬤包粽子的場所,因為那裡有道穿堂風,初夏的午後在那裡坐上幾個鐘頭還不覺得太熱。 我跟著阿嬤學包粽子已經第三年了,至今還沒辦法包出有稜有角,有型有款的粽子。 R0011071 左邊這串是阿嬤包的,右邊是我包的,是不是高下立判?(笑…) R0011075 我們的粽子是南部粽的作法,用煮的,煮好了放在椅條上吹涼。 我雖然很愛買香包,愛學包粽子,可是其實不大愛吃粽子,家裡粽子太多還有點苦惱,愛吃粽子的Judie聽到了可能會搥心肝。

2005年6月5日 星期日

收涎

我的部落到今天滿四個月了,按照人生禮儀,嬰孩滿四個月就要收涎」,部落格該怎麼收涎呢?先來貼幾張小外甥收涎時的相片吧。

那年我剛回台灣,家中新添第三代的成員,全家歡欣鼓舞。為了幫他收涎,有民俗考據癖的我上網搜尋了各種資訊,又四處找朋友打聽要去哪裡買收涎餅,承蒙兩位友人SC熱心提供餅家訊息並贊助紅線一縷,我們在小朋友滿四個月那天熱熱鬧鬧的幫他收涎。 阿公為他掛紅包,阿嬤為他掛收涎餅,Arkun阿姨送了他一雙小小繡花鞋。不過我妹妹說生一個就夠累的了,不打算生第二胎,禁止我們唸「收涎收離離,明年招小弟;收涎收焦焦,明年生卵芭」;所以我就把它改成了「收涎收離離,明年賺大錢,收涏收焦焦,明年叫阿爸」,祝福小朋友為家裡帶來財運,又快快長大學會說話。 SALIVA4 雙餘館今天收涎,不能賺大錢是肯定的;倒是早就招了一個秘密部落小弟,只不過沒多久就被我遺棄;至於雙餘館的人氣能否快快長大呢?我想也不必了,有幾個朋友常來坐坐聊聊天,聽聽音樂,偶而也交幾個新朋友,我已經很滿足了。 但牙牙學語期的部落常常話講到嘴角全啵,到底該怎麼收涎呢? 待我拿出掛在胸前虛擬的收涎餅,擦擦口水,唸幾句胡謅的收涎謠 收涎若是收離離,出手就有好文字收涎收乾乾,部落不時會當換新衫 後面這個願望有賴我的師父BD、師祖Khosan撥空調教banner替換之法,就當作我度睟前預定達到的目標,弟子在此先行叩謝了Orz。

2005年6月4日 星期六

荔鏡緣

嘉靖本荔鏡記嘉靖本荔鏡記書影

前一陣子曾在首頁播過一曲對面的小學生唱的<因送哥嫂>,其實這一支曲子我只聽過蔡小月唱的版本;相較之下小朋友丹田力道稍嫌不足,但是已經看得出來對面保留傳統曲藝的成果。

因送哥嫂(童音版)

<因送哥嫂>是陳三五娘故事中的一支曲子,陳三為了接近在元宵夜一見鍾情的黃五娘,假作磨鏡工人,進入五娘宅中打磨黃宅寶鏡,又故意打破寶鏡,以便賣身為奴,償還鏡價。五娘雖早已認出陳三即是元宵夜偶遇的那位郎君,卻因為少女矜持,一直對陳三不假辭色。陳三賣身三年,始終無法探知五娘的心意,<因送哥嫂>描寫他灰心失望,萌生去意的心情。

蔡小月唱到這一句「燈下遇見阿娘」時的爆發力是很驚人的,請原諒我不善詞藻,我想說的是,她唱出了陳三驟見佳人時又驚又喜的情緒,乍聽這支曲子還很平穩的開著車,唱到這一句不由得我全身的感官都集中在蔡小月的歌聲上了。

在我的指導老師的引介下聽南音/南管已有十多年的時間了,我始終覺得南管是最能貼近我的靈魂的音樂。從漢唐樂府的錄音帶開始,我接觸過幾個南管社團,聽過多次排場,也看過以南管配樂的梨園戲。一直有個尚未達成的心願就是去學南管,最想學「四塊」,因為很清楚自己不是挑大樑的料。在清水看過清雅樂府的歐巴桑舞弄著四塊,雙臂運勁就能使那四張竹片振動發出急促的聲音,我總像在看特技一樣看得嘴巴張得大大的。

印象最深的南管音樂是有一次路過香港,那裡的晉江同鄉會為了歡迎台灣去的南管社團特地安排的演出。我和老師都現場錄音,那次錄的兩卷錄音帶陪著我漂洋過海到了美國,成了另一種鄉愁的慰藉。去美國的第一年秋天,幾乎天天回到宿舍就按下音響,聽對唱版的<共君斷約>與<當天下咒>,<當天下咒>的合唱部分尤其旋律優美,我總是要跟著錄音帶卡拉OK一番。而且聽/唱一遍不過癮,還要一再的倒轉,重播,倒轉,重播,直到我擔心音響或錄音帶會著火為止。(這兩卷聽了十多年的錄音帶,去年才專程託一友人為我燒錄成CD。)

共君斷約

昨天晚上看了漢唐樂府製作的<荔鏡奇緣>,非常的高興。雖然是樂舞版,並非梨園演出版,但是心愛的南管音樂一開始,我就忍不住要手舞足蹈的打拍子。漢唐的荔鏡記將全本精華濃縮,到了三人私奔處就結束,我認為是很好的安排。歌仔簿中的陳三五娘因為演到五娘投井,告官以及益春封夫人等等情節,總讓我有種歹戲拖棚的感覺。這次的製作演出的場景全是實景,陳美娥的歌聲與十多年前相比並不遜色,而且我第一次在曲中聽出了男角與女角的差別。葉錦添設計的服裝也頗悅目。如果要挑毛病的話,那就是陳三五娘的故事背景是宋代,怎麼穿起了唐裝?還有,五娘與益春同台時的表演,有如雙胞胎,益春完全失去了梨園戲中「死娘活嫺」那種丫頭該有的活潑嬌俏。

不過,能再次聽到好幾首南管名曲的現場已經很滿足了,如果他們出版DVD,我是一定會去買的。

南管的音樂上線的數量甚少,下面的幾個網站可以聽到一些。至今仍苦苦尋覓<當天下咒>mp3,如有大德路遇Arkun心愛的曲子,還請不吝報馬,為荷!

南北管戲曲音樂館

台灣傳統音樂網(有的音檔不太可靠)

福建南音(對面的,連線品質差,罔聽吧)

我很配服的羅鳳珠老師策畫執行的荔鏡記網站

餘音

我的部落格, 2005 - 2019,請安息。 在某個層面上,可以埋了它我感到鬆了一口氣。 曾經那個對著未知的虛擬空間交心的時代早已過去,無畏的心境裸露現在回顧只覺得不堪回首。 最早熱衷於部落格發表時所拍的無趣構圖、失焦相片,當時天真的喜悅現在感到羞赧不已。 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