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招了,自己對當代文學很隔閡無知,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從兩年前苦桑和Karla的介紹開始(連結詳下)。雖然讀引文的段落很受感動,也借了書來看,但心中一直感到不足。因為Hanna對Michael的感情不就是建立在他為愛朗讀的部分嗎?我覺得這本書應該用「讀」的、用「聽」的,才對得起這故事中的主角血淚。所以今夏托自美返國的Janine幫我帶回了一批的有聲書,其中為The Reader錄音的是一位演員Campbell Scott。一、兩個月前我聽完全書,雖然故事很感人,但我覺得Campbell Scott化身的Michael並沒能為這本書的文采增色。可能因為這一年多來,我太常享受聆聽文學作品的樂趣,無形中耳朵也變得愈來愈挑剔,只覺得他表現平平。反倒是另一「本」有聲書風之影給我帶來很大的驚喜。說實話,我並不覺得風之影有那麼傑出,不明白為什麼它得那麼多獎,那麼受歡迎。整本書我最喜歡的是那cemetary of forgotten books的巧思,很多其他的角色和情節都讓我感覺太老套、太容易預測了。
可是,為這本書錄音的Jonathan Davis有極精采的表現!
他等於是演出了一齣一人分飾多角的連續劇(這書很長,總共錄了16張CD),裡面人物的性別、年紀、個性、口吻各異,他卻能以聲音表現出眾人的差異,讓人渾然忘了在音響的那一端,其實只有他一個人對著麥克風在錄音。又因為是西班牙作家的作品,他也以拉丁語系的腔調,將讀者導入置身巴塞隆納的情境。他高超的「讀書」技巧,牢牢的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許多段落我聽得屏息入迷,憶往事時氣氛悠遠,懸疑處讓人緊張得心怦怦跳。因為這扣人心弦的聽書經驗,相當程度的扳回了我對風之影的評價。
這一年多來,因為經常的聽podcast上面的文學作品朗讀,訓練出了較以往敏銳的聽覺審美。唸得不好的有聲書,經常會讓我分心,有時簡直痛苦得聽不下去。唸得好的作品,則有超乎純粹閱讀的另一層樂趣。像是Edith Wharton,我以前從來沒讀過她的小說,這一、兩年來倒是聽了她許多長、短篇小說,成了她的書迷。有一回,在Selected Shorts上聽到有人唸到她的The Muse's Tragedy當中的一段:
"When you arrived in Venice and we met again -- do you remember the music on the lagoon, that evening from my balcony?"
當那位「讀者」(David Strathairn)用充滿感情的聲音讀出這一句時,我感覺情感在胸中激盪,似乎也陷入了女主角的悵惘。人聲的媒介使得文學的內涵瞬間豐沛,我想那應該就是讓翠翠在睡夢裏為了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境界。
相關連結:
Kh`o
後悔讀第三遍
朗讀與聆聽的文化傳統
為愛人朗讀
請停止濫殺無辜
Karla
用柔情解剖殘酷歷史
我想起"理性與感性"裡那位感性妹妹,就是愛聽魏勒比有味道的朗讀,嫌棄那位好上校的朗讀無味。難怪有人說耳朵是女人重要的性感帶。聲色之娛之聲部實在重要。
回覆刪除原來The Reader這本書,你都唸過書了還要買有聲書來聽呀?看來妳真是聽書聽成精了。我就在想那第二「本」書不知道是什麼,那麼厚,現在終於知道了。
回覆刪除聽書的時候要專心吧?你都是什麼時候聽了?開車時?煮飯時???這是我從未嘗試的領域,還停留在車上聽radio的階段,不知會不會有一天被你影響同化?
judie,誠然如此啊,你看你也只記得魏勒比,忘了好上校叫什麼名字了。不過,聲色比起來,色還更重要吧。
回覆刪除Janine,我作飯時聽,開車時聽,有時散步、騎車時也聽,雖然我對自己一心數用的情形也開始有些反省檢討,很不建議你受我影響。
突然想到
回覆刪除有聲書這種東西好像蠻適合四處蹲狗虛度光陰時聽
比起聽音樂 好歹長點知識
我聽朗讀也很挑很挑。
回覆刪除德國有幾個演員讀得極好。我最喜歡的一張CD是Heinrich Heine的選集,過門時有很棒的手風琴與小提琴的演奏,讀的人是Ulrich Turkur, 他在"竊聽風暴"裡是令人恨得牙癢癢的國安局人員。
德文版的The Reader有聲書不知是誰讀的? Schlink自己嗎? 我改天上Amazon找找看。
大鳥,可是萬一聽得太入迷,漏了新聞,那可是大大不妙呢。
回覆刪除Karla,我很少很少聽到作者自己讀自己的作品的,也對他們的朗讀不是很有信心。
借你這邊打個廣告
回覆刪除"2009詩行--年度台語詩人大會"9/26起北中南要半三場
http://sijin.pixnet.net/blog
今年的詩行詩集我有去錄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