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為愛聆聽



一畝心田,可以蘊育多少故事?


又從podcast上挖到一寶,叫做StoryCorps(其實幾個月前gava曾經跟我提過的,但當時我還沒聽過他們的故事,也沒繼續去了解),這是一個很有創意的口述歷史記錄。進行方式是讓所有人(是的,所有人,只要你願意)到StoryCorp設置的定點來說自己的生命故事。這節目的概念在於確立:每個人的記憶片段都值得珍藏。每個人到StoryCorps說的故事內容幾乎沒有限制,大部分人會去說一件讓他們印象深刻的記憶,長度都只有兩、三分鐘,但是千萬別因為它的輕薄短小,而低估了這些小故事的感人力量。每一段podcast都是一段生命中的吉光片羽,像是二次大戰中負傷的兄弟回家的那個聖誕節、病危母親的最後一餐、捐肝友人與接受捐贈者的對話、老祖父認識老祖母的過程,第一人稱的敘述雖然平淡卻真實,短短的節目時間一過,總讓我感到餘韻不絕。

有一天聽到一段故事,有一男子家族中有遺傳的阿茲海默症,唸中學時有一天他回到家,媽媽叫他和和弟弟去找阿姨,因為阿姨有話對他們說。等他們到了阿姨家,阿姨告訴他們,母親已經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因為家族遺傳的關係,他們另外兩位舅舅和阿姨也已發病)。兩兄弟陰鬱的回到家,發現父母親正在大吵。因為父親回來發現孩子們不在,問他們去哪裡,而母親卻已經忘記了他們到阿姨家的這回事。

然後,這敘述者說,他今年五十歲,也在不久前被診斷出病癥。他希望朋友們會記住,即使他以後可能會忘記所有的事,但是內在的我仍然是我。I'm still here.




聽完這段才知道,原來StoryCorps有一個單元叫做Memory Loss Initiative,鼓勵有喪失記憶問題的患者來錄下他們所記得的事。那天逛到giff的這篇寫作是為了確定回憶,我就想起Memory Loss Initiative,這裡在做的事,就是錄音是為了確定回憶。聆聽他人的生命記憶,就像節目的口號所說的一樣: Listening is an act of love。

我就想起了我的外祖父。

印象中的外祖父,晚年一直是處於昏聵狀態的,當時並不知道這病症有個名稱叫阿茲海默症,只記得早些年他看到我們時還會露出無牙的笑,對著我們呵呵的點頭,會拿餅乾給我們吃。後來就愈來愈常看到他空洞的眼神和呆滯的表情,茫然的坐在大藤椅上。從家族影片中,看到幾十年前的外祖父還步履穩健、神智清明,反而感到十分陌生。如果當初能錄下外祖父、母的聲音,現在必是珍貴無比的傳家寶。

奇怪的是,錄音與照像的技術都已電子化了,但是目前以數位相片記錄生活的人比比皆是,用錄音筆來記錄音像片段的卻仍然只局限於少數專業人士。我們為什麼如此忽視聲音的記憶呢?

透過StoryCorps這個節目,我不只一次的讚嘆個別生命中的精采片段,衷心的感謝創造出這節目的David Isay(十年前就讀過這個獨立製作人的報導,很高興在podcast又遇上他),他讓我注意到聲音表情可以容納的豐富細節,以及人人的口述歷史都值得珍藏的觀念。受到這節目的啟發,我想我會比以往更願意為愛聆聽,並記錄所愛(Record your loved ones)。

最後,來說一則前幾天從一位長輩(1928年生)那裡聽說的一段回憶,當天可惜我沒有帶錄音筆,暫且以文字記錄如下:

我在日本出生,五歲時回到台灣,住在淡水附近。當時空襲警報一響起,我們都要躲到防空壕中。媽媽帶著兩個小妹妹,沒有空管我,我就會到處亂跑。忘了是我爬到防空壕的門口,還是從潛望鏡裡看到的,那時美軍的B-29轟炸機來炸台北,但是炸彈丟進了淡水河,映著後方燃燒的建築火光,我看到激起的水柱都是紅色的。

23 則留言:

  1. 想起一部日本電影「明日的記憶」。
    最後那一段回憶竟讓我想到Gone with the wind中亞特蘭大城被北軍攻破時的景象。

    回覆刪除
  2. 有時想想 何必事事記得一清二楚
    自然地遺忘 就忘了吧

    回覆刪除
  3. 我也想到一直沒有勇氣看的電影「明日的記憶」,聽說極端催淚。

    這個StoryCorps的確很有意思。可是要錄需要很多事前的準備吧?怎樣才能把故事濃縮在短短幾分鐘內講完?還是錄了之後得回來剪出最精采的段落?

    可以記錄所愛的人的聲音,從沒有認真想過。想起我媽媽美妙的歌聲,正隨年紀而受損,沒錄下她最好的聲音真可惜。

    在錄音帶的時代,我們家有錄過全家一起唱聖詩,還有錄過一捲是我們四個孩子演的戲,用家裡的玩偶當劇中角色,紙箱搭舞台,製作佈景,還寫了歌。排練到一半吵了起來,有人大哭,戲遂不了了之。好像該找出來製作一個podcast。

    其實,做生活記錄(不管聲音或影像)真的需要一些特殊的動力,並養成隨時紀錄的習慣。或許如Giff文章中提到的,需要確定自己確實活過。如果沒有強烈想要留下某種印記的心情,好像很難去做記錄啊。

    不知為何,我目前很缺乏這種留下確定回憶的動力。

    回覆刪除
  4. ifan,我想起的電影是法國片「記得我愛你」,片尾有一幕從失語及失憶的女主角的觀點再現她和愛人無法溝通的無奈,真是驚心動魄。

    bigbird,現在固然可以這麼瀟灑,可是等到自己努力想憶起一些重要往事卻無力想起時,就不見得能這麼看得開了。

    >如果沒有強烈想要留下某種印記的心情,好像很難去做記錄啊。不知為何,我目前很缺乏這種留下確定回憶的動力。
    judie,這話出自一個不時拿著相機,飛禽走獸、鳥獸蟲魚、生物、無生物都要攝入鏡頭的人,實在非常沒有說服力。

    回覆刪除
  5. 又及,StoryCorps有一整個團隊在錄音、後製並播放,想錄的人只要準備好故事就行了。

    回覆刪除
  6. 我是指做歷史紀錄,做生活的紀錄,特別是關於自己覺得重要的片刻、人物、記憶,
    而不是搞些風花水月怡情養性的東西。

    常覺得自己不配做為一個歷史工作者,缺乏做記錄的熱情與技巧。

    大鳥才口非心是。妳看他為孩子拍了那麼多照片,豈非為了留住重要的片刻,為回憶做註腳?

    回覆刪除
  7. 我也只是傳播者,認識的那位好像已經去錄過音了,想請現身說法,不過此人目前失蹤中...我也就不好擅自將俺倆的對話 po 在這裡。

    不過,我可以說,這個機構貫徹概念的企圖心很強,簡直可用排除萬難形容。比方,行動不便或不方面到各個錄音點的民眾,跟他們申請或溝通過之後,機械設備會專車送來你方便的所在提供錄音。過程也有人會協助...

    每個人說一點、對話一段...長期累積下來就是一部動人的美國史。這計畫的夢想很大,可是很體貼也很可愛。畢竟,這世上能夠手寫所想的人真的不多。

    回覆刪除
  8. 讀來頗有感懷。
    我想到友人彭雅玲的老人劇團[歡喜扮戲團],這是島嶼獨1無2的「口述歷史劇場」,再現許多珍貴的常民生活記憶。
    底下是其中兩部,全以客家女性為主題,bd必看
    台灣告白(六)--我們在這裡‧63分鐘
    台灣告白(十)--春天來的時候‧90分鐘

    回覆刪除
  9. NPR(National Publich Radio)每個星期五都會播一段StoryCorps裡的故事,我開車上班有時候就剛好聽到,由每一個真實的聲音敘述出的故事,特別能打在心上。

    有一次聽到一個法官述說一位他法庭的常客(慣犯),透過這個蒼老渾厚的南方口音娓娓道來,幽默之處讓我啞然失笑,但是聽到最後發現眼睛居然濕濕的。這個故事過了很久都還記憶深刻,看到你這篇,匆匆上Stroycorps,憑一個keyword, 居然就讓我找到這段錄音,放上來分享:http://www.storycorps.net/listen/stories/joe-and-lorraine-pigott.

    PS, Arkun, 妳有天得交我怎麼在留言放連結,才不會這樣貼得好醜。

    回覆刪除
  10. 我曾經希望建立一個老人家去那裏說故事、有人可以做紀錄的「故事館」。這個StoryCorps的方式很值得參考。

    有機會再深入了解。謝謝Arkun的動人文章與介紹。

    回覆刪除
  11. gava,那"失踪"的人既然已出現了,再麻煩你強力勸說他來現身說法。

    苦師父報的那兩場都好長,得特別找時間欣賞呢(真不敢相信我連撥出一個鐘頭都感到奢侈,欠人文字債,而且好像會欠過年,真是很慘啊)

    Janine,那個故事我去聽了,也大笑了出來,很喜歡最後那一句:Sometimes we make friends in strange ways.

    judie,我也曾有故事館的想法耶,不過是展覽的故事館(按鈕聽故事的那種),而不是錄音的故事館。

    回覆刪除
  12. 我想到的是《我的失憶女友》50 First Dates

    我很喜歡聽人家說故事。
    不過如果是自己,會不會故事乏善可陳勒。

    我覺得會講故事的人都不用事先準備或怎樣的
    就算他說些吉光片羽也會很吸引人

    而我是那種,說笑話也不好笑的人。啊

    回覆刪除
  13. 波,你不說笑話就很好笑啊!我是說真的。波式黑冷笑話總是讓我笑得直不起腰。

    (轉頭與主人對話)
    我想這個StoryCorps是給有話要說的人主動提供故事,這和我以前所熟悉的口述歷史工作很不一樣。我們總是設計一些問題要人家回答,比較像在套取所需要的情報。這個「主動提供故事」的機制是我覺得很特別而寶貴的。真的很值得去進一步了解。

    我的「故事館」構想來自一張老師帶回來的日本故事館DM,是一位心理醫師為了社區老人健康而設計的講故事空間。老人需要有人傾聽,但家人可能已經聽煩而不耐。在故事館佈置一些舊時代的生活用品,有年輕人會問他們這些東西的來歷用途,順便牽引出他們自己的人生故事。他們的經驗與體會可以被紀錄下來,對整個社群的文化傳承意義重大。但是這種實體故事館需要不少人力才做得起來,又可能侷限於一個社區。

    StoryCorps的開展性很大。不過,願意講故事的人就可以留下紀錄,而比較彆扭的人無人誘導可能不會去講自己的故事。

    StoryCorps似乎是美國文化的產物,個人展現自我時顧忌較少。在我們的文化裡,人情世故太多了,似乎比較難。

    回覆刪除
  14. Arkun,我來報到了,多謝妳的邀請。不好意思,静静來這逛來逛去好一陣了,現在才打招呼(就是gava最不齒的行為 :))
    去年八月有位美國朋友跟我提到StoryCorps的事,我一上網查就非常感興趣,我和gava之前就對這種方式有許多想像,所以想多了解。本來預定去年九月中去紐約中央車站那個攤位錄音的,後來有事取消,就一直延到現在,感謝妳寫了這篇,昨晚我又去預定了二月中的時間。
    可以說一位難求,真是熱門,中央車站的幾乎一整年都被預約光了,整個二月份只剩下在Lower Manhattan那個攤位兩個時段。可以上網預約,也可以打電話 (二十四小時的)。
    每個時段是一個鐘頭,須先說明有沒有同伴、是受訪還是訪問同伴,若沒有同伴,也可以自說自話、或現場工作人員可協助對話。錄製好的資料經當事人同意會備份存檔於國會圖書舘,有些會於Janine提到的NPR播放。
    等我去錄過後再來分享我的心得。
    困擾是,本人還難以決定要錄哪一段故事哪~~~

    回覆刪除
  15. 原來波是冷面笑匠啊,請多多展現說故事、笑話的實力。關於說故事的"準備"誠如taoga所說的,其實是讓講述者可以進入說故事的情緒,這的確是需要一些技巧來觸發的。看了taoga的敘述,我想StoryCorps的製作團隊很清楚這一點。

    judie,我想你把那說故事看得太嚴肅了(記錄口述歷史的後遺症?),分享故事(我覺得屬於個人層面,與社會、政治關係較小)跟人情世故的顧忌無干。不過,美國人比較擅長表現自己倒是真的。

    謝謝taoga的分享,在別人家裡潛水,本來就需要個契機才會"浮"出來,很高興妳終於露面了。(其實我也常幹這種gava"不齒"的事哩)

    >本人還難以決定要錄哪一段故事哪~~~
    由這句話推想,taoga一定很愛講故事,而且有好多故事可想。這讓我想起來,錄了音的人可以索取音檔,放在自家部落格嗎?我很想聽聽妳的故事呢!

    聽說這StoryCorps這麼熱門,真有趣,果然美國人很有表現慾。我想會在NPR podcast上播放的,一定是製作團隊挑選過的精采片段。其它滿坑滿谷的故事,想必也有引起某些人共鳴的可能,如果能全面公開就太有趣了。

    回覆刪除
  16. 對我而言,雙餘館就是個文字故事館啊,故事無所不在。妳那些關於烤番麥、湯品、稻田....的個人經驗,讓我也想起我的經驗。透過妳的故事,看到背後有社會、文化、時代的紋路,妳正是說故事高手啊~~~

    回覆刪除
  17. 謝謝taoga,能引起妳的共鳴,我真開心。敝館再努力個幾年,說不定就可以改名字叫雙餘故事館了,耶!

    回覆刪除
  18.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我的阿公阿媽
    他們曾經告訴過我的許多故事
    好像應該趕快記錄下來了

    回覆刪除
  19. 阿茲海默症是藥廠跟醫界共同製造的新恐嚇病名。目的無他就是要綁架老人跟家屬來恐嚇敲詐取財。沒想到還真管用,藉這傳媒及網路洗腦產生諸多賺取病人痛苦趁火打劫的利基。
    妳一旦落入醫療黑洞,妳將越陷越深,並提早結束很狼狽及無法說出的痛苦的煎熬和被扭曲的生命。
    有病不能看西醫,因為他會順手把妳推入火葬場。
    這是我母親的真實故事○

    回覆刪除
  20. arkun, 幾天前我去錄音了,來分享一下。

    整個時段是一小時,前十分鐘工作人員說明過程、簽寫同意書(是否同意錄音CD備分存放於國會圖書舘、被選取於NPR播放)、調整麥克風,錄音時間四十分鐘,後十分鐘拿取CD、處理捐款 (suggested donation 是十美元)。

    整個標準作業流程非常細膩周到,兼顧隱私性及尊重分享的意願。工作人員除了訓練有素外,態度又親切。回來後馬上收到工作人員的道謝信和意見調查表的e-mail,歡迎提出任何問題或建議。

    我和訪談我的朋友本來都有些緊張,但很快就被工作人員的親切和小小錄音室的溫暖和隱私性給放鬆了。雖然那位工作人員也在錄音室內操作儀器,我們還是很自在。一錄完,那位工作人員也和我們聊到她和我的故事相類似的經驗。

    訪談我的朋友錄出興趣了,她回去後馬上打電話給她住在別州的女兒,分享整個過程,也約好以後要一起去錄下她們的家族故事。朋友(七十多歲)說這真是傳承家族故事的好方法。

    我的心得是,希望台灣也能有類似的非營利組織,普遍性地收集台灣的常民故事成為台灣的歷史、文化資產。有機會若能邀請這個創辦人 Dave Isay (多有意思的姓,"I say")到台灣來分享,應該會很有意義。

    推薦妳看他們才出版幾個月的書 "Listening is an Act of Love",其中 Isay 寫的創辦過程和他個人的童年經驗,很感動我。

    回覆刪除
  21. taoga,真是謝謝妳的分享。寫這篇時都沒想到這麼快就有第一手的經驗來分享呢。

    這書台灣還沒得賣吧?我等著看妳的二手書好了^^

    回覆刪除
  22. 謝謝toaga的分享。真的很有意思。我也希望台灣有機構來推這樣的計畫。

    那toaga的訪談可以貼出來讓大家聽嗎?

    回覆刪除
  23. to arkun:
    還要謝謝妳呢!因為妳這篇,
    才讓我又想起要去錄音的事,不然總是拖拖拉啦。
    借書沒問題~~~順道來找我和gava玩吧

    to judie:
    我的訪談啊,不好在這公開啦,嫌自己的英文不夠好:)。
    我主要錄的內容是,連結我的米國經驗和台灣生活,
    小時候在學校因為講「方言」被羞辱的故事也給它留下記錄了。

    他們也發行一片"Listening is an Act of Love"的CD,可從amazon.com買到。或是妳和arkun一塊來宜蘭玩,我再借妳。

    回覆刪除

餘音

我的部落格, 2005 - 2019,請安息。 在某個層面上,可以埋了它我感到鬆了一口氣。 曾經那個對著未知的虛擬空間交心的時代早已過去,無畏的心境裸露現在回顧只覺得不堪回首。 最早熱衷於部落格發表時所拍的無趣構圖、失焦相片,當時天真的喜悅現在感到羞赧不已。 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