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6日 星期二

地震與大提琴

圖片出處:http://www.rostropovich.lt/

很多年以前,還沒有有線電視台,許多人家屋頂上還掛著小耳朵衛星天線的時代,透過NHK的轉播,我有機會欣賞到許多精采的音樂節目。當時在台灣少有 live jazz show,所以NHK每年夏天都會轉播的爵士音樂節就成了讓我非常期待盼望的節目。

相較之下,經常可見的古典音樂會好像就沒那麼稀奇了,看過之後也沒留下什麼特別的印象,唯一的例外是一場慈善音樂會。

那一年(1988)亞美尼亞發生大地震,為了賑濟災民,在倫敦Barbican Hall舉行了一場慈善音樂會,出演的還有哪些音樂家我早已忘了。唯獨記得 Mstislavo Rostropovich,還有他的太太--那位有著驚人美麗嗓音的女高音--Galina Vishnevskaya

(我大學時代喜歡上大提琴,生平買的第一張大提琴音樂就是RostropovichDvorak Cello Concerto,當然怎麼也沒想到會有機會在台北聽他演奏,不過這是後話了。)

Rostropovich出場時獨自一人拎著他的大提琴,原本以為他坐下就要開始演奏了,誰知大師開口說了段話。年代久遠,我也不確定他的重口音英文我聽懂了幾成,總之大意是說:他和他的太太以前經常在夏天到他們住在亞美尼亞的友人家的別墅渡假,在亞美尼亞渡過的夏天是美麗的回憶云云。然而他的朋友一家人也在這次地震中罹難了,所以今夜他拉的曲子要獻給他的朋友,而且他請求在場的觀眾聽完之後不要鼓掌。

然後他便開始那一段令人屏息的演奏。(那天他拉的曲子究竟是什麼,多年來我一直想要知道,卻怎麼也找不到這方面的消息。古狗了好多次,才終於從一位大提琴家 Keith Hall一篇文章中,查到那是Benjamin Britten's Third Cello Suite (prayer to the dead) 。不過查到了以後,還是並沒有能找到這曲子的錄音,所以那旋律在我腦中仍舊一片模糊。)

曲子結束後,台下一片靜寂,大師閉著眼睛一動也不動地坐在他的椅子上,那凝重的氣氛讓人心腸糾結,眼眶濕熱。

不知過了多久,Rostropovich才緩緩起身,拎著他的大提琴踩著沈重的步伐走向後台。

沈默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多年來我一直都記得那寂靜的音樂廳,略顯傴僂的Rostropovich背影,以及漸暗的燈光下那空蕩蕩的舞台。

日前讀了iastist老師的這篇1000の1000の大提琴,因為裡頭提到了日本阪神大地震後一千把大提琴的紀念演奏會,就想著要把這段回憶寫出來。又聽他說到他的那把大提琴Marcelino身上的神秘傷痕。雖然受傷的原因不明,說不定Marcelino也是在地震頻仍的墨西哥被震碎的瓦礫給砸傷的吧?

還在寫這篇時,竟然就又發生了規模6.7的大地震,地震時我正在和弟弟msn連線,向他炫耀我最近買的蕪琴。雖然腳下劇烈搖晃,我們還很鎮定的互相探問對方的震度。一直到地震過了,我才想起來竟然沒有趕快跑去保護我的蕪琴,想到萬一蕪琴給震裂了........自己嚇得心怦怦跳。

既然地震+大提琴最近一直重覆出現,地震過後,我就找出CD來聽了一個晚上的大提琴。一邊思索著,究竟這些線索是要給我什麼啟示呢?

是為記。

22 則留言:

  1. 晃到第二次的時候,我走到門口,已經看到隔壁當舖的老闆,早早衝到對街驚魂未定地苦笑了...

    以前每逢地震總是「皮下去」,覺得又不是沒看過地震,天又不會塌下來...現在地震過程的每一秒,都不禁疑惑,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事情....

    回覆刪除
  2. 描寫Rostropovich獨奏那一段真精彩,彷彿也感受到音樂廳現場凝重的氣氛。

    回覆刪除
  3. 你買的Rostropovich所灌錄的Dvorak Cello Concerto 是哪一個CD版本?

    回覆刪除
  4. 嗚,寫得真 感 人!!!!

    羅氏首演了布瑞頓3闋大提琴組曲,錄音發行竟只及1、2號,殘念。

    回覆刪除
  5. alhorn,我會這麼"皮"大概是因為沒經過九二一,你這麼皮就不應該了。

    avant,謝謝。那晚我真是很感動,所以十多年了那記憶還能歷歷如繪。

    cation,其實昨晚我聽的是Du Pre拉的,因為我翻箱倒櫃半天沒找到我的那張CD(是這個版本),大概是放在父母家吧。

    Kh`o,感謝這番資訊,原來我大海撈針了十多年,那針根本不存在啊!

    回覆刪除
  6. Rostropovich+Karajan+Berliner Philharmonikor, 十多年前還是學生時,一家唱片行老闆對著正在翻找的我揮了揮那張CD:「不用再考慮啦, 就是這個版本!」,早已經忘掉價錢是多少,只知道對窮學生來說是不小的負擔, 不過到現在居然賣不到300元...~

    回覆刪除
  7. Britten 的第三號大提琴組曲, 雖然老羅沒有正式的錄音出版, 倒也有其他的演奏也很精采, Torleif Thedeen (BIS) Steven Isserlis (EMI) 的唱片都很好 !

    回覆刪除
  8. Rostropovich的Dvorak Cello Concerto是DG 卡拉揚 柏林愛樂1969大花版嗎
    我喜歡這張

    回覆刪除
  9. 原來這張"大花版"很出名哦?其實我是從錄音帶開始聽的,後來才晉級到CD。

    多謝iastist的唱片資訊,以後還請多多推介好的大提琴音樂。

    回覆刪除
  10. 看來Arkun有預言能力,寫到什麼就會發生什麼。

    地震發生時,我和Karla正在一家店吃關東煮,搖第一次時,大家只是緊張一下,沒動,搖第二次時,全店的人都奪門而出,只有我們兩個鎮靜地繼續喝湯。Karla說他覺得跑到街上搞不好更危險,我是因為經過921之後,對地震搖晃的程度比較有個底,覺得這種搖法還不算太可怕。

    一向覺得大提琴的聲音很有安慰人心的力量,震災後的大提琴音樂會,一定有很強的能量。

    另,妳所描寫的舞台上音樂之後的寂靜力量,真的好動人!

    回覆刪除
  11. AccuRadio在不收費的眾多網路電台中算是很不錯的,不知道有沒有人在聽? 其中的古典音樂頻道又分出一個頻道專播大提琴音樂, 喜歡大提琴音樂的人, 應該是可以聽得很過癮的!

    回覆刪除
  12. cation說的AccuRadio,我爸爸是忠實聽眾,每天早上打開電腦最先開的就是股票看盤軟體和AccuRadio!

    不過我聽廣播還是喜歡有變化,像我爸有時候一整個早上都在聽歌劇,我在二樓就聽得快要抓狂變臉了。

    回覆刪除
  13. 最後一次去聽老羅的 Dvorak 協奏曲, 是大約三年前在台北, 運弓已經失去了昔日的力道, 可是, 安可的巴哈 d 小調 Sarabande, 卻很精采, 又是昔日的老羅, 恍如時光倒流.

    回覆刪除
  14. 嘻,那一場我也去聽了哦!唯一一次聽老羅現場,純粹去看偶像,什麼弓法我是不懂的。

    回覆刪除
  15. 應該是四年前吧?! 老羅和NSO的那場音樂會被台北的樂評講得一無是處........

    回覆刪除
  16. 啊....已經是四年前了嗎? 天啊...
    其實, 奉勸諸位, 不必太注意樂評說了什麼; 那次老羅的 Dvorak 獨奏固然不像三十多年前那樣豪爽而又細膩, 樂團的問題其實更大 (唉, 不好意思又開罵了). 但是這都沒關係, 能夠在他拉琴歲月的晚期看到他, 無論如何都極為珍貴; 就好比 Casals 過世前兩年在聯合國演奏的錄影, 當時高齡九十五的他, 演奏百鳥之歌, 運弓當然是巍巍顫顫, 可是同樣感人, 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就流下了眼淚. 那次在台北, 老羅的巴哈也是有如天鵝之歌一般, 十分動人.

    回覆刪除
  17. 老羅今天去世了! 前兩天恰好在聽馬友友版的Dvorak Cello Concerto, 有一種怎麼聽都不對勁的感覺~

    回覆刪除
  18. 天啊,我還不知道這消息。
    昨天也把他拉的Dvorak放進CD槽,聽了幾十秒,感覺不太對,就退了出來改聽Brahms的安魂曲。

    回覆刪除
  19. New York Times對Rostropovich生平作的整理,文字暨影音資料都很豐富。

    回覆刪除
  20. 老羅住院已有一段時間, 聽說他在醫院覺得無聊, 不太高興. 不過, 該來的還是會來. 看到新聞, 想來留言, 大家卻都知道了. 看 Arkun 也引用了紐約時報的資料, 就不必再多說. 老羅和老卡這張 Dvorak 協奏曲和 Tchaikovsky 洛可可變奏曲, 幾乎是 "聖經" 了, 雖然其實都記得, 然而這時也許也該拿出來再聽一次...

    老馬第二次錄的 Dvorak, 第二樂章極為出色, 不知 cation 聽的是哪一版? 前兩天還跟 Arkun 提起, 聽老馬的錄音, 只能算是隔靴搔癢, 因為他的錄音都錄不到他演奏的 "氣".

    回覆刪除
  21. iastist:老羅走了。

    回覆刪除
  22. 台灣古典音樂網2009年2月25日 凌晨1:12

    台灣古典音樂網 最專業的古典音樂資訊www.t-classical.com
    內容包括專業的台灣音樂家採訪以及線上音樂會呈現,最專業的音樂教師及職業伴奏教師資訊,每月音樂會贈票活動推廣,專業音樂家網路宣傳合作,互動式會員討論專區以及好書好店CD介紹,誠摯邀請您與我們聯繫,一起加入支持台灣音樂家的行列!台灣古典音樂網歡迎您!

    回覆刪除

餘音

我的部落格, 2005 - 2019,請安息。 在某個層面上,可以埋了它我感到鬆了一口氣。 曾經那個對著未知的虛擬空間交心的時代早已過去,無畏的心境裸露現在回顧只覺得不堪回首。 最早熱衷於部落格發表時所拍的無趣構圖、失焦相片,當時天真的喜悅現在感到羞赧不已。 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