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5日 星期二

沈醉茶鄉

茶園的樹也愛台灣

家族的慣例是每年在祖母生日前後會安排一次郊外旅行,曾經行之有年的慣例近年來因為阿公阿嬤的老邁不良於行,加上害怕週休二日帶來的車潮人潮而停辦了幾年。今年卻因為屘叔神通廣大,找到一個既不需要老人家走太多路又沒有人潮芬多精指數高、風景秀麗又清涼退火的世外桃源。

目的地的茶園是屘叔的朋友的朋友的婆家(牽得夠遠的吧?可見我家的人為了愛吃愛玩,無所不用其極),位於杉林溪的羊子灣,俯視一種滿茶樹的山谷。這裡的茶園中都種了政府補助栽種的銀杏,由於海拔高,又四周都是山丘,終年雲霧繚繞。茶園的梯田與邊綠的孟宗竹林構成了優美的線條,在山嵐中時隱時現。


茶園與竹林

主人的茶園首先吸引人目光的是園中一棵大樹,遠望無法分辯是何樹種。但當我眼角餘光瞥到中樹左下角山坡的茶園,早已顧不得那是什麼樹,連忙提起相機,飛奔去搶鏡頭。


遠眺


採茶一


搽茶二


其實是沒有搶的必要的,歐巴桑們(你以為現在還有妙齡女郎在採茶,唱山歌嗎?)專心致志的搽茶,哪裡曉得我在距她們幾百公尺遠的高處窺伺呢?我對咖啡因過敏,過了中午再喝茶或咖啡都可能使我夜間失眠。雖然如此,卻在出國那幾年間因為鄉愁而養成了早上起來必定喝一壺茶的習慣,聞一聞茶香就覺得身心安定,所以跟茶相關的事都能讓我興味盎然,今天看到採茶現場更是興奮。


這個產茶社區規劃了茶園的步道和一個觀霧台,(不叫觀景台是因為經常霧鎖茶園啊),由於週遭都是茶園茶廠,不時傳來陣陣醉人的烘茶香。


等我們漫步歸來,正好遇到剛才採茶的歐巴桑們下班了。人人的腰間都繫著裝滿茶葉的簍子。

先過磅,工錢一斤六十元。現在知道為什麼手工採的茶比起機器採的貴了吧?看你下次買茶時還敢不敢亂殺價!

 

再倒入大茶簍

採茶工夫大揭秘

採茶女工手上原來是有暗器的,她們在雙手的食指上都用膠帶貼了刀片,方便折取茶欉枝頭的嫩葉。媽和嬸嬸知道我愛亂拍,隨即兩人一左一右挾持了一位歐巴桑,各拉住她的一隻手定位讓我拍照。

我因為愛茶,來到茶園就和去到檜木林一樣的感官愉悅,幸福滿溢。我們坐在茶園旁,任霧氣穿梭籠罩,一點都不想離開。屘叔在旁邊和爸爸,二叔商量:咱們分攤XX萬,來這裡買塊地如何?
 

我看著幾個織夢的中年男子,忍不住笑了。

 

17 則留言:


  1. 我也是茶迷,不太懂,可是不喝會死的那種。看到這篇,精神全來了。

    採葉工錢一斤若60塊,實際上凋萎烘焙撿枝之後,換算起來每一斤工錢就更高了。

    手指貼刀片,真是聰明的辦法。

    回覆刪除

  2. 好!好一個採茶實錄。

    採茶的工作人員現在很多都是外地請來的,包吃住,一個星期下來發出的工資也是可觀。製茶師父也有外請,價碼更高,因為攸關茶葉做出來的品質。

    岳父會到茶園親自選購茶葉,然後回來再加以烘培,也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

    Arkun等妳真的當上茶園地主時,可別忘了我們這群嗷嗷待哺的。我們也蠻需要芬多精的。






    回覆刪除

  3. Arkun的照片拍得真棒!把霧中的茶園風景拍得好像電影場景。

    只是,我有點煞風景地要說,在坡度這麼大的山坡種茶(根據第二張和第四張照片),不引發土石流也難!嚴重破壞水土保持。

    很欽佩採茶女工。我看我在這種坡度,連站都站不穩。

    「我的心,愛台灣」,但只有心實在不夠啊!

    前天正好喝到杉林溪茶和大禹嶺茶,真的是極品!但是一想到我們喝這些好茶,後代子孫就沒有好山好水,實在有愧!

    台灣的高山茶,從阿里山種到玉山、梨山、杉林溪、大禹嶺,實在是太過分了。愛喝茶的人說,高山茶才沒有污染,味道也比低海拔的好很多。農業單位也覺得這是高經濟價值作物,一直在推廣。然而從生態環境的觀點來看,高山茶栽培面積不斷擴大,意味著天然林和生物多樣性環境的喪失,高山森林的減少,對台灣島嶼生態將造成重大衝擊,喝茶的享受是要付出重大代價的,而且是台灣島上所有的生物買單。


    回覆刪除

  4. Tucci人在國外,喝的是哪種茶?
    Judie一席話果然很煞風景,難道要我改喝咖啡?這我抵死不從。

    回覆刪除

  5. Judie說得沒錯,但愛喝茶的不一定都愛高山茶。

    高山茶沒污染?這是不可能的,也許水比較乾淨,空氣比較好,但是農藥肥料噴下去一樣是化學污染。

    市場口味是被養出來的,原本台灣的烏龍茶是半發酵茶,而且製作半發酵茶的技術舉世聞名,那種「造起工」製作的半發酵茶也不是像現在這樣的綠茶化。因為現今市場推出那種帶有「山仔氣」、「高山氣」的茶的價錢賣得最好,所以市場導向決定茶農種茶製茶的方式。貴,不一定代表是好茶。

    另外,溫差大又高溼度的高山地區,午後開始起霧,採下來的茶葉進行日光萎凋有困難。萎凋不夠,對製作半發酵茶是致命傷。因此茶葉的香氣不易形成,滋味也不甘醇,甚至會有綠茶的菁臭味。

    好,您說,那運下山製作,總可以吧?奇怪的是,這些高山種植的茶葉,一下到低海拔的地方,紛紛水土不服,冥冥中,茶葉好像一定得現地現做。如此一來,高山頂級茶,只能靠老天爺的幫忙。

    為了揉出像珠子一樣的茶葉外觀,紛紛開始殘害幼苗,把還來不及成熟的葉子就摘下來。茶是用來喝的,不是拿來看的。採嫩葉連枝梗都軟,對於揉成珠露狀當然合適,但是嫩葉芳香尚未成形,內含大量使茶湯苦澀傷胃的酯型兒茶素。另外茶樹經年累月受嫩採的伐害,樹勢快速衰老退化,產量少生命短,茶農只好大量失肥料,結果是對土地、環境、茶樹,和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傷害。




    回覆刪除

  6. 我最常喝的是烏龍,利用有朋友回台時帶幾包。我消費的價位以一千二為上限,更高的價錢不是捨不得花,而是在這裡喝茶真的是寧濫勿缺,斷了就難過了,所以同樣的錢必須以量取勝。一斤九百的金萱也很常喝。不過這種價位應該不會是真正的高山茶吧?只是猜測,產業的情況我不太瞭解。
    沒茶的時候,會補償性地一直灌咖啡跟紅茶,但只會讓人更想念綠茶而已。
    很佩服Judie的正義感。我心裡雖也有一些理想,可是不一定都敢在親友面前辯護,尤其是長輩,好難。
    關於judie提到的高山茶帶來的損害,我覺得這或許其實是規劃的問題。多高以上不准種茶?什麼情況可以在哪種限制下種茶?如果我們瞭解這些限制,又能規範遵守,高山茶就不會是問題了。而抵制高山茶,給高山茶消費者道德壓力,雖然我非常理解這種策略的考量,但是就算抵制成功,也仍沒有真正面對高山農業的問題。

    回覆刪除

  7. 店小二果然是茶專家。我這才知道珠露茶的由來,不然還真不知道這個好聽的名稱是指什麼。

    我並不全然反對高山種茶。如Tucci所言,這是規劃的問題。但是在台灣,利之所趨大家就拼命鑽漏洞,超限利用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其實法令有規定,坡度超過28度的地方是不准開發、不准種植任何作物的,但是這項規定執行得很不嚴。

    高山茶的種植與行銷,需要的成本並不低。當地農民自營並不見得賺得到錢,大成本、掌握通路的企業介入的趨勢越來越明顯。Arkun的長輩們夢想著買塊茶園,似乎是過於浪漫了。

    店小二說的對,不一定要喝高山茶。鐵觀音、包種茶,還有比較古老茶區的烏龍茶,已經夠好喝的。「止嘴乾又不礙胃」。




    回覆刪除

  8. 古早時,台灣製茶與飲茶文化因為講求慢工精製,沒有強調所謂今年「新鮮的春、冬茶」。老爸說,這是市場行銷的手法,以「新鮮]、「當季」當噱頭,為了加速貨流的速度,進而讓物變得以「鮮」為貴,可以抬高價錢,商家也能夠減少庫存壓力。這是一種迷思。茶葉只要保持在適當環境就可以存放很久,甚至百年,而茶葉的好壞比較取決於製茶的過程,而不是在茶葉是否新鮮、當季。整個產銷模式與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形態間接決定了茶葉本身的摘種方式與製作品質,這當然又是以資本主義經濟市場導向的惡例。把茶葉當作高山水梨來消費的意識形態,當然會得出這種搶新搶鮮的光怪陸離的現象。只要去茶行走走,您會發現茶行會賣有一種茶葉,叫做「老茶」。老茶其實不老,只不過是造起工,以應該有的製程,足時間萎凋,發酵,慢工細製的半發酵茶。表面是不新鮮,但價錢反而不低,因為工貴。

    拿潽洱茶來說好了,正常的喝法是,這一代喝到的潽洱茶是來自上一代人製作流傳下來的,而這一代的製茶是留給下一代人喝的。因為發酵時間要久,所以是以代來區分,茶葉能夠在乾燥正常的製茶環境下慢慢發酵,不至於出現所謂的「臭曝」。但是現在為了迎合消費市場的快速消費習性,趕工製造下,將原本需要發酵多年的茶葉,故意存放在潮濕的環境下讓茶葉快速「發霉」(俗稱「濕倉」),所以現在新鮮的劣質普洱茶,為什麼老是有「臭曝味」原因就是在此。

    普洱茶中有一種叫做「女兒紅」,意思就是如同「女兒紅酒」一樣,當家裡有女兒時,做父母的會在女兒小的時候,幫她們釀造酒,存放到女兒長大出嫁時當嫁妝。採茶的姑娘,在採茶的時候,會自己挑出好一點的茶葉,每次一點點,然後放在自己的肚兜,而不是竹簍中,日積月累,就成了她們製作女兒紅的茶葉。

    台灣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半發酵茶的茶葉不能採太嫩的,所以形狀偏緊長條型,而不是現在故意摘嫩葉,好將茶葉揉成珠子般圓珠的形狀。「型隨功能」,茶葉是用來喝的不是看的。

    回覆刪除

  9. 真高興自己這篇遊記引出了如此誠懇及專業的討論,我們好幸運能喝到店小二泡的茶哦。

    回覆刪除

  10. 我只懂些皮毛,談不上專家啦!是妳們不嫌棄我泡的茶而已啦!

    回覆刪除

  11. 茶的學問真不小啊!
    想藉機向店小二請益:我喝到較好的烏龍時,常常看到兩葉一芯的摘法,葉球不一定圓,往往帶一根茶梗。這已經是故意摘嫩葉嗎?

    另外,包種茶這樣的輕發酵茶,印象中比較不耐久放與反覆烘焙,如果是的話,講究春冬新茶是否比較有理?

    最後,曾在朋友處喝過一種佛手鐵觀音,價位很高,味道也很棒。這種茶很奇特,一球一葉,一葉幾乎有巴掌大。以後再也沒見過了。有人知道這是哪裡產的茶嗎?

    回覆刪除
  12. Tucci,有關佛手茶,請看這裡--自在茶館

    回覆刪除

  13. 先說說我對鐵觀音的淺薄了解。以下大部分都是根據陳煥堂與林世煜合著的《台灣茶》,果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一書的記載。
    在中國,鐵觀音是茶樹的品種。然而在台灣木柵,鐵觀音既代表品種,也代表按某種特殊製程做出來的茶。為了方便區隔,以鐵觀音茶種,按鐵觀音製法做成的茶,稱為「正欉鐵觀音」;至於其他品種遵古炮製的,就只叫鐵觀音。

    佛手也是茶種之一,「佛手鐵觀音」算是鐵觀音的一種,和其他如茶種「梅占」類似,但不如正欉鐵觀音來得價高與有特色。產地應該都在中國閩南一帶。台灣的鐵觀音來自中國的安溪,台灣只有木柵地區有產鐵觀音,引進的是張迺乾兄弟,有趣的是,他們受到馬偕博士的帶領信教,也是文山教會的早期會友之一,聽說他們的後代還在文山教會。

    「包種」這個稱呼有個典故來源,等我考證確定一點,下次我再整理出來,您也可以用狐狗大神去査查看。

    至於節氣與時令對茶的影響,分成量與質。您的疑問是合理的,如果是輕發酵茶,它對茶葉的要求當然與半發酵茶不同。簡單地說,不同程度發酵的茶,對節氣時令的要求都不同,倚重的程度也不同。輕發酵茶(綠茶)不是不好,讓它不好的是飲茶的習慣。這就像喝白蘭地不能像喝啤酒一樣,喝醉了怪說酒不好。日本茶都是綠茶比較多,例如抹茶,正式茶道喝茶大概兩個小時中只喝兩公克的茶粉,而且喝茶之前還先用過甜點,但是台灣現在喝茶,有時候一喝就是一個下午,過度綠茶化的茶葉,不傷胃也難。

    您說到茶葉是否採嫩葉,可以從已經沖泡開的茶葉,拿出來看。感覺葉子肥厚的大概就不會太嫩,若是摸起來很薄,葉子又很小的,大概就是採嫩葉。當然,委凋的時間是否足夠也很重要。

    回覆刪除
  14. 「包種的由來」有幾個講法。都很有趣,但不知道哪一個才是真的,就當作是泡茶時的趣聞吧。

    早年包裝材料沒有現在多元發達,茶行用四方型的毛邊紙包茶,四兩重一包,還會蓋上店家的朱印。這種包裝方式,在文山區的老茶庄還找得到(聽說台南也有一家茶行也是這樣包裝),而文山區的茶種以青心烏龍最為普遍,當地茶農稱之為「種仔茶」。用紙包裝種仔,或許就是「包種」的由來。這是第一個說法。

    另一個說法是,緣由要推回到閩粵,中國半發酵茶的發源地。按當地茶農的習慣用語,半發酵茶通稱烏龍茶,這是以製法來取名,另外還有以品種的不同,來突顯其特徵。有些故意把茶樹養得很大,以「單欉採製」的方式,來標榜個別品種,個別植栽的獨特風味。例如閩北武夷山茶區的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和水仙,以及閩南的鐵觀音、毛蟹、本山。除了這些個別打出名號的品種之外,其他的雜色的茶種,都只簡稱「色種」,包括在台灣的青心烏龍。「色種」二字寫得潦草點被誤認成「包種」,久而久之流傳下來。

    還有一個說法是說,武夷是道教聖地,山上的修道人和練氣士,平常無事,喜歡喝茶、鬥茶取樂。滿山遍野找茶,精心栽培製作。由於量不多,到了烘培時,只能混做一爐。為了分辨,便將不同的茶用不同顏色的布分別包起來,便簡化成包種兩字。

    以上都是摘自陳煥堂與林世煜合著的《台灣茶》。另外可以去看這個網站茶癲話茶

    回覆刪除

  15. 七碗茶歌 詩.(唐)盧仝

    一碗喉吻潤
    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喫不得 惟覺兩腋習習輕風生


    回覆刪除

  16. 「引進的是張迺乾兄弟,有趣的是,他們受到馬偕博士的帶領信教,也是文山教會的早期會友之一,聽說他們的後代還在文山教會。」

    更正:

    是張迺乾引進茶葉,但是是張迺鴻成為基督徒。張迺乾、張迺妙兄弟與張迺鴻是一家人的可能性很大,都是住在木柵,也都是茶農,但是是張迺鴻成為基督徒的。

    回覆刪除

  17. 謝謝兩位的解釋,真是收穫不少啊。店小二介紹的這個茶網站內容非常豐富,可以看好一陣子了。
    我本來也是喜歡泡老人茶的,還瘋過一陣子買茶壺。不過出國後都是一個人喝,常常都是大杯泡茶了事,這大概也是越喝越糊塗的主因。要好好補習一下了。



    回覆刪除

餘音

我的部落格, 2005 - 2019,請安息。 在某個層面上,可以埋了它我感到鬆了一口氣。 曾經那個對著未知的虛擬空間交心的時代早已過去,無畏的心境裸露現在回顧只覺得不堪回首。 最早熱衷於部落格發表時所拍的無趣構圖、失焦相片,當時天真的喜悅現在感到羞赧不已。 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