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5日 星期三

開山之樹

原本是要去包仔祿買包子的,誰曉得剛過中午不久,當天的份就全賣光了,只得再度敗興離去。

收穫呢?倒不是完全沒有,看到一株有龍蟠之勢的大榕樹。

近一點看,樹下是有小廟的,顯然是株社樹

那門聯寫著:松樹鎮境祐民安 王公威靈顯神通

〔按:松與榕在閩南話發音中相同〕

R0013617

咦?你看那廟中供奉的不是習見的土地神,卻怎麼衣冠打扮很像是國姓爺?

社神1

拍了照,帶了疑團離開。回家又想了想,終於明白了。原來這裡是開山路,延平郡王祠就在附近,延平郡王別稱開山聖王,所以由鄭成功代替土地神成為保護地方的社神。

印象中也見過社樹下的小廟供著貌似關公的神明,當時未多加了解,或許這是各地均可見的情形。以後看社樹時,又多了個值得注意的細節。

懺悔:忘了調相機曝光值,相片拍得很糟。為了說故事只好還是貼上來了,有虐待各位眼睛之處,還請多多包涵。

6 則留言:

  1. 我注意到的是那個開山聖王並非塑像, 而是一幅畫咧! 背景的樹就是這社樹吧!

    回覆刪除
  2. Arkun學姐另一篇提到這個:
    "掛在孩童胸前的枝葉也稱為"絭"(ㄐㄩㄢˋ,閩南發音接近geng",我在苗栗三灣也有一個阿伯跟我說過呢,客語發音是ㄎ一ㄢ(不會羅馬字,歹勢),據他稱是"健",求來以保"健"康,平安長大也.沒想到是有"絭"這個詞彙的啊,不過說實在,還沒聽過閩南話有此字哩!

    回覆刪除
  3. 更正,上頭的發音為 ㄍ一ㄢ

    回覆刪除
  4. 我想是基於雕刻神像成本較高,所以鄉下田邊的小土地祠常見以畫代替木雕神偶的情形。

    我曾在中國鄉下看過這種路邊的小土地祠,裡頭的神像是泥塑彩繪的,顯然是村人自己DIY,因為那泥偶面目看來像兒童手筆,頗有卡通人物的諧趣。

    絭,閩南發音是geng沒錯,小兒身上戴平安符稱為"捾絭"。我倒不清楚客家地區的捾絭習俗,不知道是不是也集中在七夕,中秋等節日進行。

    回覆刪除
  5. 剛查了一下2004年11月於三灣的田野筆記,貼於下:
    "當地人假如生出來命太硬,就會認石母作「契母」,把孩子交給石母養,然後求一個「健」(音kien,表示健康),然後養到長大了,再把符還回去。"
    石母娘娘者,客家話稱為"石哀",類似石頭公,目前只聽說苗栗地區的客家庄有此信仰.

    回覆刪除
  6. 包仔祿的包子真的搶手極了。可是吃過之後,覺得不過爾爾,油膩膩的,沒有我家鄉那個北興包子好。

    這個土地公的確看起來很特別。經過這裡多次,沒注意過這個小土地公廟內。Arkun還真會看。這棵榕樹也拍得很不錯,有顯出蟠龍之勢。

    回覆刪除

餘音

我的部落格, 2005 - 2019,請安息。 在某個層面上,可以埋了它我感到鬆了一口氣。 曾經那個對著未知的虛擬空間交心的時代早已過去,無畏的心境裸露現在回顧只覺得不堪回首。 最早熱衷於部落格發表時所拍的無趣構圖、失焦相片,當時天真的喜悅現在感到羞赧不已。 偶而...